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的纳米复合材料的荧光分析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45页
    1.1 引言第21页
    1.2 分子的光物理过程第21-25页
        1.2.1 分子轨道第22页
        1.2.2 单重基态和单重激发态第22-23页
        1.2.3 辐射衰减第23页
        1.2.4 非辐射衰减第23-24页
        1.2.5 荧光量子产率第24-25页
    1.3 分子聚集体的光物理过程第25-33页
        1.3.1 Kasha型H-和J-聚集体第25-27页
        1.3.2 激子耦合理论第27-31页
        1.3.3 CT型H-和J-聚集体第31-33页
    1.4 聚集诱导发光第33-42页
        1.4.1 聚集诱导发光的光物理现象第34-35页
        1.4.2 聚集诱导发光的发光机理第35-40页
            1.4.2.1 抑制分子内转动(RIR)第35-37页
            1.4.2.2 抑制分子内振动(RIV)第37-39页
            1.4.2.3 抑制分子内运动(RIM)第39-40页
        1.4.3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开发第40-42页
            1.4.3.1 ACQ体系引入AIE基团第40-41页
            1.4.3.2 ACQ体系引入可转动基团第41-42页
            1.4.3.3 AIE体系引入ACQ基团第42页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第42-45页
        1.5.1 研究意义第42-43页
        1.5.2 研究内容第43-45页
第二章 构筑高效发光胶束用于胶束转变和微乳液滴的直接观测第45-61页
    2.1 引言第45-46页
    2.2 实验部分第46-51页
        2.2.1 试剂第46-47页
        2.2.2 仪器第47页
        2.2.3 实验步骤第47-51页
            2.2.3.1 化合物1的合成第48页
            2.2.3.2 化合物2的合成第48-49页
            2.2.3.3 化合物3的合成第49-50页
            2.2.3.4 微乳的合成第50-51页
        2.2.4 表征条件第5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1-60页
        2.3.1 TPE-SDS的合成第51-52页
        2.3.2 TPE-SDS的基本性质第52-55页
        2.3.3 胶束及其转变的可视化第55-58页
        2.3.4 微乳液滴的可视化第58-60页
    2.4 结论第60-61页
第三章 构筑高效发光的无机填料用于有机-无机复合材料中填料宏观分散度的三维评价第61-77页
    3.1 引言第61-62页
    3.2 实验部分第62-67页
        3.2.1 试剂第62-63页
        3.2.2 仪器第63-64页
        3.2.3 实验步骤第64-67页
            3.2.3.1 化合物3的合成第64-65页
            3.2.3.2 化合物4的合成第65-66页
            3.2.3.3 制备TPE-DTAB修饰的蒙脱土和TPE-SDS修饰的水滑石第66页
            3.2.3.4 制备CTAB和TPE-DTAB共修饰的蒙脱土第66页
            3.2.3.5 制备聚氯乙烯/蒙脱土复合材料第66页
            3.2.3.6 制备聚氯乙烯/水滑石复合材料第66-67页
        3.2.4 表征条件第6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7-76页
        3.3.1 TPE-DTAB的合成第67-69页
        3.3.2 TPE-DTAB的临界胶束浓度第69-70页
        3.3.3 TPE-DTAB的光学性质第70-71页
        3.3.4 TPE-DTAB修饰的蒙脱土及其表征第71-73页
            3.3.4.1 TPE-DTAB修饰的蒙脱土的结构特征第71-73页
            3.3.4.2 TPE-DTAB修饰的蒙脱土的光学性质第73页
        3.3.5 MMT在PVC/MMT复合材料中的宏观分散第73-76页
        3.3.6 LDH在PVC/LDH复合材料中的宏观分散第76页
    3.4 结论第76-77页
第四章 构筑发光颜色可调的高效发光薄膜并用于温度传感第77-93页
    4.1 引言第77-79页
    4.2 实验部分第79-84页
        4.2.1 试剂第79-80页
        4.2.2 仪器第80页
        4.2.3 实验步骤第80-84页
            4.2.3.1 BSDSA的合成第80-83页
            4.2.3.2 水滑石纳米片的合成第83-84页
            4.2.3.3 发光薄膜的制备第84页
        4.2.4 表征条件第8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4-92页
        4.3.1 BSDSA的光学性质第84-85页
        4.3.2 BSDSA/LDH发光薄膜的表征第85-86页
        4.3.3 BSDSA-PSS/LDH发光薄膜的表征第86-87页
        4.3.4 BSDSA/LDH发光薄膜和BSDSA-PSS/LDH发光薄膜的光学性质第87-89页
        4.3.5 BSDSA/LDH发光薄膜和BSDSA-PSS/LDH发光薄膜的结构特征第89页
        4.3.6 BSDSA/LDH发光薄膜的传感特性第89-92页
    4.4 结论第92-93页
第五章 构筑高效发光的复色薄膜并用于爆炸物检测第93-103页
    5.1 引言第93-94页
    5.2 实验部分第94-96页
        5.2.1 试剂第94-95页
        5.2.2 仪器第95页
        5.2.3 实验步骤第95-96页
            5.2.3.1 金纳米簇的制备第95-96页
            5.2.3.2 金纳米簇/聚电解质荧光薄膜的制备第96页
            5.2.3.3 比率荧光检测2,4,6-三硝基甲苯(TNT)第9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6-102页
        5.3.1 荧光金纳米簇的表征第96-97页
        5.3.2 金纳米簇/聚电解质荧光薄膜的光学性质第97-100页
        5.3.3 金纳米簇/聚电解质荧光薄膜的形貌特征第100页
        5.3.4 荧光金纳米簇/聚电解质复色薄膜的比率荧光传感第100-102页
    5.4 结论第102-103页
第六章 结论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9页
致谢第119-121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1-123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123-124页
附件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结构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对制革污染物的光电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过氧亚硝酸盐纳米发光探针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