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 第10-11页 |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7页 |
| 2.1 5G系统概述 | 第13-20页 |
| 2.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 2.1.2 5G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15-20页 |
| 2.2 超密集网络概述 | 第20-21页 |
| 2.2.1 超密集网络的概念和特点 | 第20-21页 |
| 2.2.2 超密集网络面临的挑战 | 第21页 |
| 2.3 超密集网络中的节能技术 | 第21-23页 |
| 2.3.1 小区缩放 | 第22页 |
| 2.3.2 基站休眠 | 第22页 |
| 2.3.3 中继技术 | 第22-23页 |
| 2.4 超密集网络中的干扰协调技术 | 第23-25页 |
| 2.4.1 协作多点传输技术 | 第23-25页 |
| 2.4.2 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 | 第25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基于业务时延特性的基站休眠与CoMP结合的节能研究 | 第27-39页 |
| 3.1 引言 | 第27-28页 |
| 3.2 系统模型与假设 | 第28-30页 |
| 3.3 利用业务时延容忍特性的基站休眠与CoMP结合的节能方案 | 第30-34页 |
| 3.3.1 问题建模与分析 | 第30-31页 |
| 3.3.2 基于干扰程度的基站分簇 | 第31-32页 |
| 3.3.3 小簇中的基站休眠方案 | 第32-33页 |
| 3.3.4 大簇中的基站休眠方案 | 第33-34页 |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 3.4.1 仿真场景和仿真参数 | 第34-35页 |
| 3.4.2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35-38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基于业务移动性的多模休眠机制与CoMP结合的节能研究 | 第39-49页 |
| 4.1 引言 | 第39-40页 |
| 4.2 系统模型与假设 | 第40-41页 |
| 4.3 基于用户到达概率的多模休眠机制与CoMP结合的节能方案 | 第41-44页 |
| 4.3.1 问题建模与分析 | 第41-42页 |
| 4.3.2 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协作多点传输方案 | 第42-43页 |
| 4.3.3 基于用户到达概率确定基站状态的算法 | 第43-44页 |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4-48页 |
| 4.4.1 仿真场景与仿真参数 | 第44-45页 |
| 4.4.2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45-48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49-51页 |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49-50页 |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50-51页 |
| 缩略语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 致谢 | 第59-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