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20页 |
第2章 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相关概述 | 第20-34页 |
2.1 文化安全的时代内涵与现实表征 | 第20-28页 |
2.1.1 文化安全的内涵界定 | 第20-22页 |
2.1.2 文化安全的主要特征 | 第22-24页 |
2.1.3 文化安全的现状与困境 | 第24-28页 |
2.2 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的基本内涵 | 第28-32页 |
2.2.1 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 第28-30页 |
2.2.2 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 第30-32页 |
2.3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的特殊性 | 第32-33页 |
2.3.1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的特殊性 | 第32-33页 |
2.3.2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 第34-46页 |
3.1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取得的成果 | 第34-38页 |
3.1.1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显著增强 | 第34-36页 |
3.1.2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有所改善 | 第36-37页 |
3.1.3 理工科院校文化安全教育师资水平有所提升 | 第37-38页 |
3.2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43页 |
3.2.1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受外来文化冲击较为严重 | 第38-40页 |
3.2.2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 第40-41页 |
3.2.3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缺少实践教育 | 第41-43页 |
3.3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3-45页 |
3.3.1 文化霸权主义的渗透不断深入 | 第43页 |
3.3.2 理工科高校存在重理轻文现象 | 第43-44页 |
3.3.3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的教师水平不高 | 第44-45页 |
3.3.4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的资源投入不足 | 第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的措施 | 第46-54页 |
4.1 提高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 | 第46-47页 |
4.1.1 树立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观 | 第46-47页 |
4.1.2 强化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 第47页 |
4.2 构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内容体系 | 第47-49页 |
4.2.1 人文科学知识贯穿于文化安全教育过程中 | 第48页 |
4.2.2 在文化安全教育内容中加入法律法规教育 | 第48页 |
4.2.3 在教育内容中更多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 | 第48-49页 |
4.3 创新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方法 | 第49-50页 |
4.3.1 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 第49-50页 |
4.3.2 “重智”教育与全面素质教育相结合 | 第50页 |
4.4 加大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的资源投入 | 第50-52页 |
4.4.1 增加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研究经费的投入 | 第51页 |
4.4.2 增加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安全实践教育的经费投入 | 第51-52页 |
4.4.3 增加理工科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投入 | 第52页 |
4.5 发挥学校与社会的联动效应 | 第52-53页 |
4.5.1 将学校文化安全教育与社会文化安全教育做链接 | 第52页 |
4.5.2 使学校文化安全教育成果直接关系到个人未来发展 | 第52-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情况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