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适用于弱透水土质地区的新型透水铺装系统径流控制性能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透水铺装路面研究第10-13页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5页
    1.3 课题的提出、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1.3.1 课题的提出第15-16页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19页
        1.4.1 试验研究内容第16页
        1.4.2 技术路线第16-19页
第2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第19-29页
    2.1 模拟降雨装置介绍第19页
    2.2 试验路面装置制作第19-26页
        2.2.1 路面装置主要使用材料第19页
        2.2.2 普通路面装置制作第19-20页
        2.2.3 常规透水路面装置制作第20-22页
        2.2.4 新型透水路面装置第22-26页
    2.3 试验研究方案第26-29页
        2.3.1 对径流水量控制作用的试验方案第26-27页
        2.3.2 对径流水质控制作用的试验方案第27-28页
        2.3.3 不同路面装置的初始冲刷效应差异的试验方案第28-29页
第3章 对雨水径流水量的控制试验研究第29-45页
    3.1 径流时间参数影响分析第29-32页
        3.1.1 产流时间分析第29-31页
        3.1.2 洪峰时间分析第31-32页
    3.2 流量及削减率分析第32-37页
        3.2.1 洪峰流量分析第32-33页
        3.2.2 洪峰流量削减率情况第33-35页
        3.2.3 路面径流量分析第35-36页
        3.2.4 路面径流量削减情况第36-37页
    3.3 路面径流和基层蓄水高度分析第37-43页
        3.3.1 路面径流深度及径流系数对比分析第37-41页
        3.3.2 基层蓄水高度变化对比分析第41-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4章 对雨水径流水质的控制试验研究第45-75页
    4.1 对SS去除规律研究第45-49页
        4.1.1 路面各层对SS的去除比重分析第45-46页
        4.1.2 新型透水路面结构层去除SS作用第46-47页
        4.1.3 两种新型透水路面去除SS对比分析第47-49页
    4.2 对COD去除规律研究第49-53页
        4.2.1 路面各层对COD的去除比重分析第49-50页
        4.2.2 新型透水路面结构层去除COD作用第50-51页
        4.2.3 两种新型透水路面去除COD对比分析第51-53页
    4.3 对TN去除规律研究第53-56页
        4.3.1 路面各层对TN的去除比重分析第53-54页
        4.3.2 新型透水路面结构层去除TN作用第54-55页
        4.3.3 两种新型透水路面去除TN对比分析第55-56页
    4.4 对TP去除规律研究第56-60页
        4.4.1 路面各层对TP的去除比重分析第56-57页
        4.4.2 新型透水路面结构层去除TP作用第57-59页
        4.4.3 两种新型透水路面去除TP对比分析第59-60页
    4.5 对CU去除规律研究第60-64页
        4.5.1 路面各层对Cu的去除比重分析第60-61页
        4.5.2 新型透水路面结构层去除Cu作用第61-63页
        4.5.3 两种新型透水路面去除Cu对比分析第63-64页
    4.6 对ZN去除规律研究第64-69页
        4.6.1 路面各层对Zn的去除比重分析第64-66页
        4.6.2 新型透水路面结构层去除Zn作用第66-67页
        4.6.3 两种新型透水路面去除Zn对比分析第67-69页
    4.7 对PB去除规律研究第69-73页
        4.7.1 路面各层对Pb的去除比重分析第69-70页
        4.7.2 新型透水路面结构层去除Pb作用第70-72页
        4.7.3 两种新型透水路面去除Pb对比分析第72-73页
    4.8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5章 不同装置路面初始冲刷效应分析第75-89页
    5.1 初始冲刷概念及相关参数第75-77页
        5.1.1 初始冲刷概念和冲刷过程第75页
        5.1.2 基于M(V)曲线法评价初始冲刷效应第75-77页
        5.1.3 MFFn比率曲线法评价初始冲刷效应第77页
    5.2 初始冲刷效应定性分析第77-85页
        5.2.1 路面径流污染物浓度初始冲刷效应第77-79页
        5.2.2 路面初始冲刷M(V)曲线拟合分析第79-83页
        5.2.3 污染物质量累计比例(MFFn)法分析第83-85页
    5.3 初始冲刷效应定量分析第85-88页
        5.3.1 初始冲刷拟合强度指标第86-87页
        5.3.2 初始冲刷效应强度第87-88页
    5.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结论与建议第89-91页
    结论第89-90页
    建议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97-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大数据技术运用研究
下一篇:污泥厌氧消化过程腐殖质表征及其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