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反垄断法中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因素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二)相关研究之综述 | 第9-11页 |
(三)研究框架及内容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因素 | 第13-21页 |
(一)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因素之争 | 第13-14页 |
(二)相关市场界定 | 第14-16页 |
1、相关商品市场 | 第14-15页 |
2、相关地域市场 | 第15页 |
3、相关时间市场 | 第15页 |
4、界定相关市场的方法 | 第15-16页 |
(三)相关市场中的市场份额 | 第16-19页 |
1、影响市场份额的计算因素 | 第16-18页 |
2、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相关市场份额 | 第18-19页 |
(四)市场进入壁垒 | 第19-21页 |
二、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因素法律适用中存在的困境 | 第21-30页 |
(一)不能准确界定相关市场 | 第21-26页 |
1、相关商品市场界定面临挑战 | 第22-24页 |
2、相关地域市场界定存有争议 | 第24-25页 |
3、相关时间市场界定难有定论 | 第25-26页 |
(二)市场份额的计算依据难以正确选择 | 第26-27页 |
(三)难以确切揭示市场进入壁垒情况 | 第27-28页 |
(四)原告举证困难 | 第28-30页 |
三、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因素适用困境之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一)多种因素导致不能准确界定相关市场 | 第30-31页 |
(二)新的产业模式下难以正确选择市场份额计算依据 | 第31-32页 |
(三)必要成本降低难以揭示市场进入壁垒情况 | 第32页 |
(四)举证责任分配导致原告举证困难 | 第32-34页 |
四、完善我国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因素的法律建议 | 第34-40页 |
(一)改进相关市场界定 | 第34-36页 |
(二)改进市场份额计算依据 | 第36页 |
(三)重新认识市场进入壁垒 | 第36-38页 |
(四)强化被告举证责任 | 第38页 |
(五)完善机构配置提高工作能力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