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大学城建设现状 | 第12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提供新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研究区域及案例选择 | 第13-16页 |
·研究区范围及区位优势 | 第13-15页 |
·自然状况 | 第15页 |
·历史沿革 | 第15-16页 |
·仙林案例选取的典型意义 | 第16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理论、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24页 |
·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城乡过渡带景观生态格局理论研究进展 | 第24-34页 |
·城乡过渡带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 第24-25页 |
·城乡过渡带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景观生态格局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景观空间格局 | 第26-27页 |
·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 第27-28页 |
·景观格局优化 | 第28-30页 |
·景观安全格局 | 第30-31页 |
·山水城市理论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仙林大学城规划区景观生态现状分析 | 第34-46页 |
·规划区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 第34-36页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34页 |
·绿地空间分析 | 第34-35页 |
·水系空间分析 | 第35页 |
·规划空间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规划区景观生态要素分析 | 第36-38页 |
·基质由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变 | 第37页 |
·斑块表现出较高的丰富度和明显的破碎化 | 第37-38页 |
·廊道逐渐形成网络格局 | 第38页 |
·规划区生态系统的主要组分特点与功能 | 第38-40页 |
·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 | 第38-39页 |
·土壤资源及其功能 | 第39-40页 |
·水资源及其功能 | 第40页 |
·主要存在的生态问题 | 第40-46页 |
·开山采石对山体及植被的破坏 | 第40-41页 |
·建设项目对自然景观的干扰 | 第41-42页 |
·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 | 第42页 |
·水环境质量急需治理 | 第42-43页 |
·大气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 第43-44页 |
·土壤污染日趋严重 | 第44页 |
·噪声污染应引起重视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仙林大学城规划区景观生态格局定量分析 | 第46-70页 |
·景观生态格局定量分析方法 | 第46-54页 |
·数据来源及基础资料预处理 | 第46-47页 |
·应用软件 | 第47-48页 |
·景观生态分类系统的建立 | 第48-52页 |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输出图件 | 第52-54页 |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 第54-61页 |
·常用景观指数 | 第54-60页 |
·本研究所选取的景观格局指数 | 第60-61页 |
·研究区2002年规划前景观格局分析 | 第61-64页 |
·类型水平特征分析 | 第61-63页 |
·景观水平特征分析 | 第63-64页 |
·研究区2009年建设中景观格局分析 | 第64-67页 |
·类型水平特征分析 | 第64-66页 |
·景观水平特征分析 | 第66-67页 |
·研究区2020年预期建成后景观格局分析 | 第67-70页 |
·类型水平特征分析 | 第67-69页 |
·景观水平特征分析 | 第69-70页 |
第五章 仙林大学城规划区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特征 | 第70-86页 |
·交通廊道变化特征分析 | 第70-74页 |
·廊道类型水平变化特征分析 | 第71-72页 |
·景观水平特征比较 | 第72-74页 |
·斑块与基质变化特征分析 | 第74-81页 |
·斑块类型水平变化特征分析 | 第74-78页 |
·景观水平特征比较 | 第78-81页 |
·仙林大学城规划区城市化进程与景观格局关系 | 第81-83页 |
·城市化指数的变化 | 第82页 |
·城市化进程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 | 第82-83页 |
·景观生态格局缺陷分析 | 第83-86页 |
第六章 仙林大学城规划区景观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与补偿措施 | 第86-110页 |
·仙林大学城规划区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 第86-91页 |
·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86-87页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的确定 | 第87-91页 |
·类型水平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 第91-97页 |
·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 第91-93页 |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 第93-94页 |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 第94-95页 |
·水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 第95-97页 |
·景观水平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 第97-107页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指标 | 第97-98页 |
·绿当量指标 | 第98-102页 |
·气候指标——温度指标 | 第102-104页 |
·水文指标——径流系数及地下水位 | 第104-105页 |
·长期固碳能力 | 第105-107页 |
·仙林大学城规划区生态服务功能补偿措施 | 第107-110页 |
第七章 仙林大学城规划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 | 第110-128页 |
·景观格局优化原则 | 第110-111页 |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方法 | 第111-114页 |
·源的确定 | 第111-112页 |
·判别空间联系 | 第112-114页 |
·仙林大学城规划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 第114-125页 |
·天然绿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 第114-116页 |
·水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 第116-118页 |
·文化遗产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 第118-120页 |
·仙林大学城规划区综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 第120-125页 |
·景观生态格局优化的措施 | 第125-128页 |
第八章 仙林大学城规划区景观生态建设纲要 | 第128-146页 |
·景观生态建设概念及原则 | 第128-131页 |
·景观生态建设的相关概念 | 第128-129页 |
·仙林大学城规划区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 | 第129-131页 |
·斑块与基质的建设 | 第131-138页 |
·区域整体环境建设与敏感区的保护 | 第132-133页 |
·生态绿地斑块的建设 | 第133-135页 |
·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生态建设 | 第135-138页 |
·廊道的建设 | 第138-141页 |
·灰色廊道的建设 | 第138-139页 |
·蓝色廊道的建设 | 第139页 |
·绿色廊道的建设 | 第139-140页 |
·"紫色廊道"的建设 | 第140-141页 |
·景观节点(关键点、战略点)建设 | 第141-146页 |
·交汇处景观节点的建设 | 第141-142页 |
·鞍部景观节点的建设 | 第142-144页 |
·中央、边缘及角落景观节点的建设 | 第144-146页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8页 |
致谢 | 第158-1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