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3 研究方法或途径 | 第16-17页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7-18页 |
1.6 本文创新性工作说明 | 第18-19页 |
1.7 数学符号及用语说明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0-30页 |
2.1 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 第20-22页 |
2.1.1 文献检索范围分析 | 第20-21页 |
2.1.2 相关文献情况分析 | 第21-22页 |
2.2 协商评价文献综述 | 第22-28页 |
2.2.1 关于协商评价的研究 | 第22-25页 |
2.2.2 关于协商评价中评价者影响力的计算方法研究 | 第25-28页 |
2.3 研究述评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考虑评价者影响力的协商评价问题描述及研究框架 | 第30-35页 |
3.1 概念界定 | 第30-31页 |
3.1.1 协商评价的定义和特点 | 第30页 |
3.1.2 评价者影响力的定义和特点 | 第30-31页 |
3.2 协商评价问题提炼与描述 | 第31-33页 |
3.2.1 协商评价问题的提炼 | 第31页 |
3.2.2 协商评价中评价者影响力计算问题的描述 | 第31-32页 |
3.2.3 考虑群体规模的协商评价问题描述 | 第32-33页 |
3.3 考虑评价者影响力的协商评价问题的研究框架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协商评价中评价者影响力的计算方法 | 第35-52页 |
4.1 信息完全情境下的评价者影响力的计算方法 | 第35-43页 |
4.1.1 问题的提出 | 第35-36页 |
4.1.2 问题描述与假设条件 | 第36页 |
4.1.2.1 问题描述 | 第36页 |
4.1.2.2 假设条件 | 第36页 |
4.1.3 原理及方法 | 第36-39页 |
4.1.3.1 基本概念及定义 | 第36-38页 |
4.1.3.2 权威度计算模型 | 第38页 |
4.1.3.3 模型说明 | 第38-39页 |
4.1.4 应用算例 | 第39-42页 |
4.1.5 算例分析 | 第42-43页 |
4.2 信息不完全情境下的评价者影响力的计算方法 | 第43-51页 |
4.2.1 问题的提出 | 第43页 |
4.2.2 问题描述与假设条件 | 第43-44页 |
4.2.2.1 问题描述 | 第43-44页 |
4.2.2.2 假设条件 | 第44页 |
4.2.3 原理及方法 | 第44-49页 |
4.2.3.1 基本概念及定义 | 第44页 |
4.2.3.2 评价者影响力初值的计算方法 | 第44-46页 |
4.2.3.3 协商权重的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4.2.3.4 评价者的动态影响力增量的计算方法 | 第47页 |
4.2.3.5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7-49页 |
4.2.4 应用算例 | 第49-51页 |
4.2.5 算例分析 | 第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考虑评价者影响力的大群体协商评价方法 | 第52-69页 |
5.1 问题的提出 | 第52页 |
5.2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复杂大群体评价方法 | 第52-60页 |
5.2.1 问题描述 | 第52-53页 |
5.2.2 基本原理及方法步骤 | 第53-56页 |
5.2.2.1 评价者权重的确定 | 第53-54页 |
5.2.2.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54-55页 |
5.2.2.3 方法步骤 | 第55-56页 |
5.2.3 应用算例 | 第56-58页 |
5.2.4 算法分析 | 第58-60页 |
5.2.4.1 算法有效性分析 | 第58-60页 |
5.2.4.2 算法收敛性分析 | 第60页 |
5.3 考虑评价者影响力的群体协商评价方法 | 第60-68页 |
5.3.1 问题描述 | 第60-61页 |
5.3.2 问题描述与假设条件 | 第61-62页 |
5.3.2.1 问题描述 | 第61-62页 |
5.3.2.2 假设条件 | 第62页 |
5.3.3 原理及方法 | 第62-64页 |
5.3.3.1 基本概念及定义 | 第62-63页 |
5.3.3.2 协商指标的确定 | 第63页 |
5.3.3.3 协商权重的确定 | 第63-64页 |
5.3.4 应用算例 | 第64-68页 |
5.3.5 算例分析 | 第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实例分析-辽宁省14个省辖市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 | 第69-85页 |
6.1 原始数据收集及处理 | 第69-74页 |
6.1.1 原始数据收集 | 第69-71页 |
6.1.2 数据处理 | 第71-74页 |
6.1.2.1 数据一致性处理 | 第71-73页 |
6.1.2.2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第73-74页 |
6.2 考虑评价者影响力的辽宁省14个省辖市工业企业竞争力的评价 | 第74-84页 |
6.2.1 模型运用 | 第74-79页 |
6.2.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6.2.3 提升沈阳市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建议 | 第80-84页 |
6.2.3.1 从工业企业自身着手,提升企业竞争力 | 第80-82页 |
6.2.3.2 从优化外部环境入手,提升企业竞争力 | 第82-8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85页 |
7.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第85-86页 |
7.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第102-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