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 1.3.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页 |
| 1.3.3 简单评述 | 第11-12页 |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页 |
| 1.4.1 农林类院校的界定 | 第12页 |
| 1.4.2 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 | 第12页 |
| 1.5 理论及指导方针 | 第12-13页 |
| 1.5.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12-13页 |
| 1.5.2 党的教育方针 | 第13页 |
| 1.5.3 公共艺术教育与教育方针、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 第13页 |
|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1.6.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1.6.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7 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农林类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 | 第16-20页 |
| 2.1 农林类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作用 | 第16-18页 |
| 2.1.1 有利于开发农林类院校大学生的智力 | 第16页 |
| 2.1.2 有利于培养农林类院校大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 第16-17页 |
| 2.1.3 有利于增强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对生产活动的适应能力 | 第17页 |
| 2.1.4 有助于丰富农林类院校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 第17页 |
| 2.1.5 能促进大学生人格心理素质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 第17-18页 |
| 2.2 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 第18页 |
| 2.3 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农林类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 第20-26页 |
| 3.1 农林类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现有方式 | 第20-21页 |
| 3.1.1 开设公共艺术教育的专业院系 | 第20页 |
| 3.1.2 建立公共艺术教育的职能部门 | 第20页 |
| 3.1.3 依托校园文化开展公共艺术教育 | 第20-21页 |
| 3.2 农林类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 3.2.1 公共艺术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 第21页 |
| 3.2.2 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僵化 | 第21-22页 |
| 3.2.3 公共艺术教育基础薄弱 | 第22页 |
| 3.2.4 公共艺术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22-23页 |
| 3.2.5 公共艺术教育的供求关系紧张 | 第23页 |
| 3.2.6 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迟缓 | 第23-24页 |
| 3.3 农林类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 第24-26页 |
| 3.3.1 农林类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有利因素 | 第24-25页 |
| 3.3.2 农林类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不利因素 | 第25-26页 |
| 第四章 改进农林类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思路 | 第26-37页 |
| 4.1 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 第26-27页 |
| 4.2 加强公共艺术教育队伍建设 | 第27-29页 |
| 4.2.1 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 | 第27-28页 |
| 4.2.2 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团队的建设 | 第28页 |
| 4.2.3 加强学校学生艺术团体的建设 | 第28-29页 |
| 4.3 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 | 第29-30页 |
| 4.3.1 进一步完善的校内公共艺术教育机制 | 第29-30页 |
| 4.3.2 充分整合校园外部公共艺术教育资源 | 第30页 |
| 4.4 完善公共艺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 第30-31页 |
| 4.5 培育农林院校特色公共艺术教育品牌成果 | 第31-32页 |
| 4.6 创新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方式 | 第32-37页 |
| 4.6.1 拓展公共艺术课堂教学 | 第32-34页 |
| 4.6.2 提升第二课堂艺术实践水平 | 第34-36页 |
| 4.6.3 依托网络平台促进公共艺术教育教学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作者简介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