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4页 |
1.1 医用聚氨酯发展史背景 | 第9-10页 |
1.2 医用聚氨酯 | 第10-12页 |
1.2.1 医用惰性聚氨酯材料 | 第10-11页 |
1.2.2 医用降解性聚氨酯材料 | 第11-12页 |
1.3 抗凝血聚氨酯医用材料 | 第12-16页 |
1.3.1 凝血与抗凝血机理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2 抗凝血机理理论 | 第13-14页 |
1.3.3 抗凝血材料的主要假说发展 | 第14-15页 |
1.3.4 生物医用材料的构建方法概况 | 第15页 |
1.3.5 聚氨酯抗凝血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 生物相容性材料评价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 | 第16-18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3 研究的意义与创新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4页 |
第二章 聚氨酯的复合材料制备和结构测试 | 第24-38页 |
2.1 引言 | 第24-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27页 |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6页 |
2.2.2 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3 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7页 |
2.3 复合材料的测试表征 | 第27-29页 |
2.3.1 SEM对PUI-NPs纳米改性PU表面的研究 | 第27页 |
2.3.2 XP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测试 | 第27页 |
2.3.3 ATR-FTIR对PUI-NPs纳米改性PU表面结构的表征 | 第27页 |
2.3.4 静态接触角测试 | 第27-28页 |
2.3.5 热重分析 | 第28页 |
2.3.6 拉伸性能测试 | 第28-2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9-36页 |
2.4.1 纳米微球的合成路线 | 第29-30页 |
2.4.2 TEM观察表征PUI-NPs结构 | 第30-31页 |
2.4.3 NMR表征PUI-NPs微观结构 | 第31-32页 |
2.4.4 改性前后PU的SEM图 | 第32-33页 |
2.4.5 XPS对PU表面结构的表征 | 第33页 |
2.4.6 ATR-FTIR对PU表面结构的表征 | 第33-34页 |
2.4.7 静态接触角 | 第34-35页 |
2.4.8 TG分析 | 第35页 |
2.4.9 拉伸性能分析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纳米复合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 | 第38-59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器材 | 第39-42页 |
3.2.1 材料和试剂 | 第39页 |
3.2.2 生物相容性测试 | 第39-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4页 |
3.3.1 血液相容性 | 第42-47页 |
3.3.2 细胞相容性 | 第47-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第四章 PU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研究 | 第59-69页 |
4.1 引言 | 第59-6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1页 |
4.2.1 应变扫描测试 | 第61页 |
4.2.2 频率扫描测试 | 第61页 |
4.2.3 温度扫描测试 | 第61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1-66页 |
4.3.1 PU1/PU2流变性能的应变扫描研究 | 第61-64页 |
4.3.2 PU1/PU2流变性能的频率扫描研究 | 第64-65页 |
4.3.3 PU1/PU2流变性能的温度扫描研究 | 第65-66页 |
4.4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5.2 展望 | 第70-7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和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