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功率密度标准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26.5 -40)GHz功率密度装置的建立 | 第16-27页 |
2.1 电场探头的校准 | 第16-20页 |
2.1.1 电场探头简介 | 第16-17页 |
2.1.2 校准特性 | 第17-19页 |
2.1.3 电场校准方法的选择 | 第19-20页 |
2.2 校准场地 | 第20-23页 |
2.2.1 场区的划分 | 第20-21页 |
2.2.2 电波暗室的选择 | 第21-22页 |
2.2.3 电波暗室的尺寸 | 第22-23页 |
2.3 系统组成及原理 | 第23-25页 |
2.3.1 系统组成 | 第23-24页 |
2.3.2 系统原理 | 第24-25页 |
2.4 仪器选择 | 第25-27页 |
2.4.1 信号源 | 第25页 |
2.4.2 功率放大器 | 第25页 |
2.4.3 定向耦合器 | 第25-26页 |
2.4.4 功率计 | 第26页 |
2.4.5 喇叭天线 | 第26-27页 |
3 技术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 | 第27-45页 |
3.1 馈入喇叭天线净功率的准确确定 | 第27-29页 |
3.2 喇叭天线增益的准确确定 | 第29-33页 |
3.2.1 仿真内容与工具 | 第29页 |
3.2.2 仿真方法 | 第29-31页 |
3.2.3 仿真结果 | 第31-33页 |
3.3 校准场地的评估 | 第33-35页 |
3.4 喇叭天线与探头的精细定位与对准 | 第35-37页 |
3.5 测量条件的优化 | 第37-41页 |
3.5.1 谐波和杂散抑制 | 第37-38页 |
3.5.2 测试环境的改善 | 第38-41页 |
3.6 最大标准场强的实现 | 第41-42页 |
3.7 探头全向性校准 | 第42-45页 |
4 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45-56页 |
4.1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 | 第45-46页 |
4.1.1 功率密度标准装置控制软件平台的选择 | 第45-46页 |
4.1.2 探头示值识别和证书自动生成开发平台的选择 | 第46页 |
4.2 功率密度标准装置控制软件 | 第46-52页 |
4.2.1 控制策略 | 第47-48页 |
4.2.2 控制软件功能和操作 | 第48-51页 |
4.2.3 控制软件流程图 | 第51-52页 |
4.3 探头示值识别与证书自动生成模块 | 第52-56页 |
4.3.1 探头示值自动识别模块 | 第52-54页 |
4.3.2 证书自动生成模块 | 第54-56页 |
5 系统不确定度的评定 | 第56-73页 |
5.1 不确定度评定相关基本概念 | 第56-58页 |
5.1.1 不确定度定义 | 第56-57页 |
5.1.2 不确定度两类评定方法 | 第57页 |
5.1.3 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 | 第57页 |
5.1.4 测量不确定评定步骤 | 第57-58页 |
5.2 测量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5.3 影响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 第59-69页 |
5.3.1 功率探头校准因子和功率探头线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 第59-60页 |
5.3.2 定向耦合器的插入损耗和耦合系数引入的不确定度 | 第60-61页 |
5.3.3 定向耦合器各端口连接处的失配引入的不确定度 | 第61-64页 |
5.3.4 直波导A30插入损耗引入的不确定度 | 第64页 |
5.3.5 标准增益喇叭天线主轴增益的不确定度 | 第64页 |
5.3.6 天线与探头间距R的不确定度 | 第64-65页 |
5.3.7 对准不确定度 | 第65-66页 |
5.3.8 多路径反射不确定度 | 第66页 |
5.3.9 探头支架引入的不确定度 | 第66-67页 |
5.3.10 残余地面反射引入的不确定度 | 第67-68页 |
5.3.11 重复性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 | 第68-69页 |
5.4 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 | 第69-73页 |
6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7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