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现有研究不足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重载铁路卸车站作业与站场布置 | 第19-28页 |
2.1 重载铁路卸车站的概念及特点 | 第19页 |
2.2 重载铁路卸车站设备 | 第19-24页 |
2.2.1 翻车机翻卸系统 | 第20-21页 |
2.2.2 底开门自卸车系统 | 第21-22页 |
2.2.3 两系统适用车型比较 | 第22-24页 |
2.3 重载铁路卸车站作业 | 第24-25页 |
2.4 重载铁路卸车站站场布置及卸车系统的配置 | 第25-27页 |
2.4.1 重载铁路卸车站站场布置 | 第25-26页 |
2.4.2 环线卸车系统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重载铁路卸车站到卸系统分析 | 第28-42页 |
3.1 到卸系统构成 | 第28-29页 |
3.2 到卸排队系统分析 | 第29-32页 |
3.2.1 排队系统的特征 | 第29-31页 |
3.2.2 到卸系统分析 | 第31-32页 |
3.3 重载铁路卸车站能力限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3.3.1 作业时间的不均衡性 | 第33页 |
3.3.2 车站作业的扰动性 | 第33-34页 |
3.4 到卸排队系统指标 | 第34-40页 |
3.4.1 排队系统的符号表示 | 第34-35页 |
3.4.2 到达子系统的指标计算 | 第35-36页 |
3.4.3 对位子系统的指标计算 | 第36-38页 |
3.4.4 卸车子系统的指标计算 | 第38-40页 |
3.5 到卸系统的能力计算 | 第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到卸系统内各服务设备的合理配置数量 | 第42-52页 |
4.1 排队网络概述 | 第42-44页 |
4.1.1 开环排队网络 | 第42-43页 |
4.1.2 闭环排队网络 | 第43-44页 |
4.2 稳态流条件下闭环到卸系统能力分析 | 第44-46页 |
4.3 稳态流条件下队列均衡性分析 | 第46-50页 |
4.3.1 稳态流的特征及其与队长的关系 | 第46页 |
4.3.2 系统内列车累计量与时间的关系 | 第46-48页 |
4.3.3 排队均衡模型 | 第48-50页 |
4.4 设备合理配置数量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重载铁路到卸系统卸车线运用优化模型及算法 | 第52-58页 |
5.1 卸车线运用计划的内容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3页 |
5.2 时间片的概念及划分方法 | 第53-54页 |
5.2.1 时间片的概念 | 第53页 |
5.2.2 时间片的划分方法 | 第53-54页 |
5.3 进路干扰的疏解方法 | 第54页 |
5.4 卸车线运用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54-56页 |
5.5 卸车线运用优化算法 | 第56-5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6 朔黄铁路黄骅港站实例分析 | 第58-76页 |
6.1 黄骅港站概述 | 第58-66页 |
6.1.1 黄骅港站简介 | 第58页 |
6.1.2 黄骅港站的卸车设备概况 | 第58-59页 |
6.1.3 黄骅港站各项技术作业过程和时间标准 | 第59-62页 |
6.1.4 黄骅港站站场布局分析 | 第62-66页 |
6.2 黄骅港站到卸系统能力分析 | 第66-70页 |
6.2.1 黄骅港站到卸系统的既有能力 | 第66-68页 |
6.2.2 黄骅港站到卸系统扩能改造后的能力 | 第68-70页 |
6.3 黄骅港站各环节设备的合理配置数量 | 第70-72页 |
6.3.1 全敞车条件下各设备的合理配置数量 | 第70-71页 |
6.3.2 敞车和漏斗车不同比例配置下各设备的合理配置数量 | 第71-72页 |
6.4 黄骅港站卸车线运用优化 | 第72-7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7 结论 | 第76-78页 |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