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一、 A 县人民法院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现状 | 第13-21页 |
| (一) 民间借贷纠纷上升趋势明显 | 第13-14页 |
| (二) “民转刑”较为稳定 | 第14-15页 |
| (三) 传统借贷为主,新形式借贷剧增 | 第15-16页 |
| (四) 自然人之间借贷居主,自然人与法人之间明显上升 | 第16-17页 |
| (五) 调解为主,判决为辅 | 第17-18页 |
| (六) 原告多胜诉 | 第18-19页 |
| (七) 自然人间的借贷数量呈现递减的趋势 | 第19-20页 |
| (八) 第三人涉诉基本稳定 | 第20页 |
| (九) 第三人涉诉中调解为主 | 第20-21页 |
| 二、 A 县人民法院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出现的问题 | 第21-24页 |
| (一) 民间借贷的立法难以满足实践需求 | 第21页 |
| (二) 法律社会化不足及金融监管不力 | 第21-22页 |
| (三) 虚假诉讼频发 | 第22-23页 |
| (四) 民间借贷的困境 | 第23页 |
| (五) 民间借贷的发展处于法律的交叉地带 | 第23-24页 |
| 三、 民间借贷相关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24-29页 |
| (一) 民间借贷的特征 | 第24-25页 |
| (二) 民间借贷的形式及效力 | 第25-28页 |
| 1. 自然人间的借贷及效力 | 第25-26页 |
| 2. 自然人与法人之间的借贷及效力 | 第26-27页 |
| 3. 法人之间的借贷及效力 | 第27-28页 |
| 4. 其他形式的借贷及效力 | 第28页 |
| (三) 民间借贷形成的原因 | 第28-29页 |
| 四、 民间借贷的完善 | 第29-34页 |
| (一) 明确民间借贷的规定 | 第30页 |
| (二) 民间借贷分流处理 | 第30页 |
| (三) 加强民间借贷的管理、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 第30-32页 |
| 1. 建立民间借贷信息通报及预警平台 | 第30-31页 |
| 2. 民间借贷参与者要积极主动预防法律风险 | 第31页 |
| 3. 设立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 | 第31-32页 |
| 4. 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制度 | 第32页 |
| (四) 加强民间借贷融资渠道 | 第32页 |
| (五)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 第32-34页 |
| 结语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 (一) 著作类 | 第35-36页 |
| (二) 论文类 | 第36页 |
| (三) 其他类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