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意义和前景 | 第10-12页 |
1.1.1 课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1.2 课题的应用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结构 | 第17-18页 |
第2章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理论 | 第18-28页 |
2.1 高技能人才理论 | 第18-19页 |
2.1.1 高技能人才 | 第18页 |
2.1.2 高技能人才特征 | 第18-19页 |
2.2 人才培养理论 | 第19-21页 |
2.2.1 人才培养 | 第19页 |
2.2.2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 第19-21页 |
2.3 高技能人才评价理论 | 第21-22页 |
2.3.1 评价概念 | 第21页 |
2.3.2 评价内容 | 第21-22页 |
2.3.3 评价的时机问题 | 第22页 |
2.4 高技能人才激励理论 | 第22-27页 |
2.4.1 激励 | 第22-23页 |
2.4.2 激励原则 | 第23-24页 |
2.4.3 激励理论 | 第24-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唐钢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现状 | 第28-37页 |
3.1 唐钢简介 | 第28-29页 |
3.2 唐钢高技能人才队伍概况 | 第29-31页 |
3.2.1 级别分布 | 第29-30页 |
3.2.2 年龄分布 | 第30页 |
3.2.3 学历分布 | 第30-31页 |
3.3 唐钢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 第31-36页 |
3.3.1 高技能人才基础工作薄弱 | 第31-32页 |
3.3.2 培养和评价模式有待完善 | 第32-34页 |
3.3.3 激励制度和保障不够健全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唐钢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体系设计 | 第37-67页 |
4.1 总体规划 | 第37-38页 |
4.1.1 指导思想 | 第37页 |
4.1.2 基本原则 | 第37-38页 |
4.1.3 发展目标 | 第38页 |
4.2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体系设计 | 第38-65页 |
4.2.1 设计三维培训体系目标 | 第38页 |
4.2.2 创立三维培训体系模型 | 第38-49页 |
4.2.3 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 | 第49-56页 |
4.2.4 实施系统化激励机制制度 | 第56-63页 |
4.2.5 创建复合式信息化建设 | 第63-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唐钢高技能人才建设体系实施与保障 | 第67-74页 |
5.1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保障 | 第67-69页 |
5.1.1 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质量保证体系 | 第67-68页 |
5.1.2 建立高技能人才体系网络 | 第68-69页 |
5.2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保障 | 第69-71页 |
5.2.1 建立人才价值与待遇相匹配的分配保障制度 | 第69-70页 |
5.2.2 建立内外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制度 | 第70-71页 |
5.3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保障 | 第71-73页 |
5.3.1 构建唐钢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 第71-72页 |
5.3.2 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 第72-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