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气浮技术 | 第12-13页 |
1.2.2 絮体破碎再絮凝动力学研究 | 第13-14页 |
1.2.3 气浮捕集效率模型 | 第14-16页 |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6页 |
1.4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16-17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18-31页 |
2.1 试验地介绍 | 第18-20页 |
2.1.1 水源地 | 第18页 |
2.1.2 试验地 | 第18-20页 |
2.2 试验装置介绍 | 第20-26页 |
2.2.1 整体工艺介绍 | 第20-22页 |
2.2.2 混凝气浮工艺设计参数 | 第22-26页 |
2.3 试验仪器与药剂 | 第26-30页 |
2.3.1 试验仪器及主要技术参数 | 第26-29页 |
2.3.2 试验药品 | 第29-30页 |
2.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第30-31页 |
2.4.1 浊度 | 第30页 |
2.4.2 颗粒数 | 第30-31页 |
第3章 混凝-溶气气浮工艺的运行条件优化研究 | 第31-47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原水水质分析 | 第31-34页 |
3.3 混凝-溶气气浮工艺运行条件优化 | 第34-39页 |
3.3.1 气浮真空值确定 | 第34-36页 |
3.3.2 气浮压力值确定 | 第36-37页 |
3.3.3 气浮回流比确定 | 第37-39页 |
3.4 不同混凝剂对絮凝-溶气气浮工艺效能分析 | 第39-44页 |
3.4.1 不同混凝剂的效能分析 | 第39-41页 |
3.4.2 PAC 的效能分析 | 第41-44页 |
3.5 抗冲击负荷试验研究 | 第44-46页 |
3.5.1 抗水质冲击负荷试验研究 | 第44-45页 |
3.5.2 抗水力冲击负荷试验研究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絮凝-气浮工艺的絮体破碎再絮凝试验研究 | 第47-55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混凝-溶气气浮工艺的絮体破碎再絮凝试验研究 | 第47-54页 |
4.2.1 破碎时间点对混凝气浮工艺的影响 | 第48-51页 |
4.2.2 破碎强度对破碎再絮凝-气浮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1-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混凝气浮工艺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55-75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气浮接触区碰撞效率模型研究 | 第55-66页 |
5.2.1 现有碰撞效率模型介绍 | 第56-58页 |
5.2.2 气泡-颗粒碰撞效率模型的建立 | 第58-61页 |
5.2.3 模型的适用条件 | 第61-62页 |
5.2.4 气泡-颗粒碰撞效率模型分析 | 第62-66页 |
5.3 气浮接触区粘附效率模型研究 | 第66-73页 |
5.3.1 现有粘附效率模型介绍 | 第67页 |
5.3.2 气泡-颗粒粘附效率模型的建立 | 第67-68页 |
5.3.3 气泡-颗粒粘附效率模型分析 | 第68-73页 |
5.4 气浮接触区捕集效率讨论 | 第73-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水厂工艺改造与效益分析 | 第75-88页 |
6.1 水厂基本情况简介 | 第75-76页 |
6.2 主要净水工艺构筑物简介 | 第76-79页 |
6.2.1 格栅及沉砂池 | 第76页 |
6.2.2 泥渣回流增效澄清池 | 第76-77页 |
6.2.3 气水反冲洗滤池 | 第77-78页 |
6.2.4 加氯投药间 | 第78页 |
6.2.5 投药间 | 第78-79页 |
6.3 水厂实际运行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方案 | 第79-85页 |
6.3.1 存在的问题 | 第79-81页 |
6.3.2 西宁市第七水厂强化处理及优化改造方案 | 第81-85页 |
6.4 水厂改造效益分析 | 第85-87页 |
6.4.1 工艺改造运行指标分析 | 第85-86页 |
6.4.2 经济效益分析 | 第86-87页 |
6.4.3 社会效益 | 第8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