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1 肝癌的生物治疗 | 第10-11页 |
1.2 溶瘤性腺病毒 | 第11页 |
1.3 P53基因的结构及生物学作用 | 第11-13页 |
1.3.1 p53基因的结构 | 第12页 |
1.3.2 p53基因的生物学作用 | 第12-13页 |
1.4 GM-CSF的结构及生物学作用 | 第13-15页 |
1.4.1 GM-CSF的结构 | 第13页 |
1.4.2 GM-CSF的生物学作用 | 第13-15页 |
1.5 总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携带11R-p53和mGM-CSF融合基因载体的构建 | 第16-42页 |
2.1 实验器材 | 第16-20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6-17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7-18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20-37页 |
2.2.1 含pausesite和SV40polyA序列的11R-P53基因序列的构建 | 第20-33页 |
2.2.2 含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的mGM-CSF基因片段的构建 | 第33-34页 |
2.2.3 含11R-P53和mGM-CSF融合基因载体质粒的构建 | 第34-35页 |
2.2.4 病毒的包装 | 第35-36页 |
2.2.5 病毒滴度的测定 | 第36-37页 |
2.3 结果 | 第37-39页 |
2.4. 讨论 | 第39-42页 |
第三章 目的基因体内、体外表达情况的研究及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 第42-61页 |
3.1 实验器材 | 第42-47页 |
3.1.1 实验细胞株 | 第42-43页 |
3.1.2 实验动物 | 第43页 |
3.1.3 病毒 | 第43页 |
3.1.4 实验所需仪器 | 第43-44页 |
3.1.5 实验所需主要试剂 | 第44-45页 |
3.1.6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 第45-47页 |
3.2 试验方法及步骤 | 第47-51页 |
3.2.1 肿瘤细胞的培养 | 第47页 |
3.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3.2.3 目的基因体外体内表达的研究 | 第48-51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1-56页 |
3.3.1 病毒感染试验结果 | 第51-52页 |
3.3.2 病毒增殖实验结果 | 第52-54页 |
3.3.3 目的基因体内表达的测定 | 第54-55页 |
3.3.4 肿瘤生长状况的分析结果 | 第55-56页 |
3.4 讨论 | 第56-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文献综述 肝细胞肝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 第64-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缩略词表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