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前言 | 第8-1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改变学习方式,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 第8页 |
1.1.2 紧凑课堂的打造要求注重实效 | 第8-9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1 国外中学教学中“学案导学”应用的研究 | 第9页 |
1.2.2 “学案导学”在国内中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 第9-10页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4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2.学案导学概述 | 第12-16页 |
2.1 学案导学的概念及提出 | 第12-13页 |
2.1.1 学案的概念 | 第12页 |
2.1.2 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 第12-13页 |
2.1.3 学案导学的基本概念 | 第13页 |
2.2 学案导学的理论依据 | 第13-16页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3-14页 |
2.2.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4-15页 |
2.2.3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 第15页 |
2.2.4 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3.学案的设计理念 | 第16-18页 |
4. 高中生物不同课型学案案例 | 第18-32页 |
4.1 高中生物新授课学案案例 | 第18-24页 |
4.1.1 学案案例 | 第18-24页 |
4.1.2 课后反思 | 第24页 |
4.2 高中生物复习课学案案例 | 第24-29页 |
4.2.1 学案案例 | 第24-28页 |
4.2.2 课后反思 | 第28-29页 |
4.3 高中生物测验讲评课学案案例 | 第29-32页 |
4.3.1 学案案例 | 第29-31页 |
4.3.2 课后反思 | 第31-32页 |
5.“学案导学”的实施 | 第32-34页 |
5.1 学案导学的教学目标 | 第32页 |
5.2 学案导学的操作程序 | 第32页 |
5.3 学案导学的实施原则 | 第32-34页 |
6.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教学应用效果与建议 | 第34-37页 |
6.1 问卷调查 | 第34-36页 |
6.2 对学案导学应用的几点建议 | 第36-37页 |
6.2.1 防止学案内容习题化 | 第36-37页 |
6.2.2 防止学案内容教案化 | 第37页 |
6.2.3 防止学案导学自由化 | 第37页 |
6.2.4 防止学案导学僵硬化 | 第37页 |
7.结论 | 第37-38页 |
结束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附录一 | 第40-44页 |
附录二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