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张先《十咏图》“语—图”关系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8-16页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现状第8-12页
    二、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第12-14页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4-16页
第一章 《十咏诗》和《十咏图》第16-40页
    第一节 《十咏诗》语象分析第16-26页
        一、《十咏诗》语象分类第16-18页
        二、《十咏诗》关键语象第18-26页
    第二节 《十咏图》图像分析第26-32页
        一、《十咏图》图像细读第26-29页
        二、《十咏图》图像风格第29-32页
    第三节 《十咏诗》和《十咏图》诗画对读第32-40页
        一、右幅对读第32-34页
        二、中幅对读第34-35页
        三、左幅对读第35-40页
第二章 从《十咏诗》到《十咏图》的转化第40-54页
    第一节 “语-图”转化的方法第40-45页
        一、落实语象,有删有增第43页
        二、化繁为简,保留符号第43页
        三、合并语象,生成新意第43页
        四、化虚为实,选择场景第43-45页
    第二节 “语-图”转化的层面第45-48页
        一、语象符号层第45-46页
        二、符号组合层第46页
        三、意境生成层第46-48页
    第三节 “语-图”转化的规律第48-52页
        一、对南园集会的表现:细节描绘第48-50页
        二、对吴兴山水的表现:意境营造第50-52页
    第四节 “语-图”转化的价值第52-54页
        一、艺术价值:诗歌流传,绘画精品第52页
        二、文献价值:保留墨迹,传承湖学第52页
        三、文化价值:诗画互动,文人传统第52-54页
第三章 《十咏图》及其题跋的“语-图”关系第54-59页
    第一节 《十咏图》与孙觉序第54-56页
    第二节 《十咏图》与陈振孙跋第56-57页
    第三节 《十咏图》与三位元人题跋第57-59页
第四章 《十咏图》与文人画范式的形成第59-63页
    第一节 《十咏图》与其他文会图“语-图”关系比较第59-61页
        一、《十咏图》与《睢阳五老图》“语-图”关系比较第59页
        二、《十咏图》与《西园雅集图》“语-图”关系比较第59-61页
    第二节 《十咏图》对诗意画构图样式的影响第61-62页
    第三节 文人画范式的形成第62-63页
余论 《十咏图》的“诗之旅”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3页
附件第73-76页
附图第76-79页
索引第79-82页
    1、主题索引第79-80页
    2、人名索引第80-82页
致谢第82-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耶儒对话中的生态思想
下一篇:叙事学视野下的连环画和漫画书的图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