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5-16页 |
二、 实证研究法 | 第16页 |
三、 归纳演绎法 | 第16页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二、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三、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新媒体与政府形象塑造概述 | 第18-25页 |
第一节 新媒体及其环境的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一、 新媒体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 新媒介环境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政府形象塑造的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一、 政府形象的概念 | 第20-22页 |
二、 政府形象的意义 | 第22-23页 |
三、 政府形象塑造的途径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媒介传播环境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 | 第25-33页 |
第一节 政府形象的媒介塑造 | 第25-27页 |
一、 政府形象传播 | 第25-26页 |
二、 政府形象管理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形象塑造 | 第27-28页 |
一、 利用大众传媒的政府形象传播 | 第27-28页 |
二、 政府自身的形象传播 | 第28页 |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促进政府形象塑造 | 第28-33页 |
一、 积极看待新媒体带来的管理机遇 | 第28-30页 |
二、 当前政府形象塑造中面临的新情况 | 第30-32页 |
三、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政府形象塑造的意义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宝山区政府形象塑造的现状分析 | 第33-43页 |
第一节 新媒体对政府形象塑造的优势因素 | 第33-34页 |
一、 新媒体是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重要途径 | 第33-34页 |
二、 新媒体是现代社会政府沟通民众的交流载体 | 第34页 |
三、 新媒体是政府正确引导公众舆论的有效方式 | 第34页 |
第二节 新媒体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劣势分析 | 第34-35页 |
一、 网络新闻真实性易受到质疑 | 第34-35页 |
二、 网络新闻客观性易受到质疑 | 第35页 |
第三节 宝山区运用新媒体提升政府良好形象的做法 | 第35-38页 |
一、 街镇注重使用新媒体提升地方知名度 | 第35-36页 |
二、 职能部门利用新媒体开展服务引导 | 第36-37页 |
三、 区内媒体开展及时互动的交流推介 | 第37-38页 |
第四节 宝山区政府部门应对新媒体环境存在的困境 | 第38-40页 |
一、 新媒体应用领域不平衡机制不健全 | 第38-39页 |
二、 领导干部不明白新媒体的定位和作用 | 第39页 |
三、 官员无法正确预判新媒体发展趋势 | 第39-40页 |
第五节 两则案例和经验启示 | 第40-43页 |
一、 案例 1:宝山张庙街道居民高空坠物意外身亡事件舆情处置 | 第40页 |
二、 案例 2:2013 上海樱花节宝山区政府加强全媒体服务引导 | 第40-42页 |
三、 经验启示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形象塑造的对策及其发展趋势 | 第43-53页 |
第一节 新环境下宝山提升区域整体形象的建议 | 第43-45页 |
一、 构建宝山区政务微博群 | 第43-44页 |
二、 建立新媒体协作阵地 | 第44页 |
三、 设立区级新闻中心 | 第44-45页 |
四、 培养意见领袖加强智库建设 | 第45页 |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形象塑造的提升对策 | 第45-49页 |
一、 加强官网建设打造网络服务型政府 | 第45-46页 |
二、 更新观念充分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 | 第46-47页 |
三、 强化责任意识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 第47页 |
四、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公职人员素质 | 第47-48页 |
五、 重视政府行为设计加强政府形象公关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对地方政府良好形象塑造的展望 | 第49-53页 |
一、 增强信息公开与信源组织 | 第49-50页 |
二、 增强发布时效与话语表达 | 第50-51页 |
三、 增强民意互动与意见回馈 | 第51-52页 |
四、 增强目标策略与技术运用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