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基础理论及试验论文--空气动力学论文--各类型航空器空气动力学论文--直升飞机、旋翼机空气动力学论文

基于非定常动量源方法的倾转旋翼机气动分析及性能优化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注释表第14-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1 倾转旋翼机气动干扰研究进展第17-18页
        1.2.2 动量源方法的研究进展及优劣性分析第18-19页
        1.2.3 倾转旋翼机外形设计的发展现状第19-20页
    1.3 本文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适用于倾转旋翼机多状态数值模拟的网格生成方法第22-32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网格总体策略第22-24页
    2.3 二维翼型网格生成方法第24-26页
    2.4 适用于倾转旋翼机多状态流场计算的混合网格系统第26-29页
        2.4.1 非结构混合网格第26-27页
        2.4.2 倾转旋翼机实体造型第27页
        2.4.3 网格生成步骤第27-29页
    2.5 用于动量源搜索的笛卡尔网格系统第29-31页
        2.5.1 笛卡尔搜索网格第29-30页
        2.5.2 基于笛卡尔网格的动量源项信息搜寻方法第30-31页
    2.6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倾转旋翼机干扰流场的数值模拟方法第32-51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流场控制方程第32-34页
        3.2.1 绝对坐标系下的控制方程第32-33页
        3.2.2 控制方程的无量纲化第33-34页
    3.3 空间离散格式第34页
    3.4 非定常流场的时间推进方法第34-35页
    3.5 边界条件处理第35-36页
        3.5.1 初始条件第35页
        3.5.2 物面边界第35-36页
        3.5.3 远场边界第36页
    3.6 湍流模型第36-37页
    3.7 动量源方法第37-42页
        3.7.1 传统动量源方法第37-39页
        3.7.2 非定常动量源方法第39-42页
    3.8 OpenMp并行方法第42页
    3.9 流场计算流程图第42-43页
    3.10 倾转旋翼流场算例验证第43-50页
        3.10.1 二维翼型计算结果第43-44页
        3.10.2 传统动量源方法算例验证分析第44-45页
        3.10.3 Caradonna-Tung旋翼非定常动量源方法计算结果第45-49页
        3.10.4 旋翼CFD模拟方法的计算效率对比第49-50页
    3.11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倾转旋翼机多状态气动干扰分析第51-65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倾转旋翼机模型计算参数第51-53页
    4.3 悬停状态倾转旋翼机干扰流场的模拟第53-55页
    4.4 前飞状态倾转旋翼机干扰流场的模拟第55-59页
        4.4.1 直升机模式的前飞流场模拟第55-57页
        4.4.2 飞机模式的前飞流场模拟第57-59页
    4.5 倾转旋翼机过渡状态干扰流场第59-64页
        4.5.1 定点倾转过渡模式第60-62页
        4.5.2 连续倾转过渡模式第62-64页
    4.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结构/气动参数对倾转旋翼机干扰流场的影响分析第65-84页
    5.1 引言第65页
    5.2 结构参数对倾转旋翼机干扰流场的影响第65-77页
        5.2.1 旋翼/机翼间距对悬停干扰流场的影响第65-68页
        5.2.2 机翼襟翼角对过渡状态气动干扰流场的影响第68-75页
        5.2.3 尾翼构型对前飞干扰流场的影响第75-77页
    5.3 气动参数对倾转旋翼机干扰流场的影响第77-79页
    5.4 各部件对机翼气动干扰分析研究第79-82页
    5.5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六章 倾转旋翼机多状态多目标气动优化分析第84-97页
    6.1 引言第84页
    6.2 代理模型方法第84-86页
    6.3 悬停状态机翼降载分析第86-89页
    6.4 前飞状态全机增升减阻优化第89-92页
    6.5 多目标多状态综合优化第92-96页
    6.6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七章 研究工作总结与展望第97-101页
    7.1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第97-98页
    7.2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98-99页
    7.3 本文的创新工作和特色之处第99页
    7.4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与展望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法解雇之法理探讨--以台湾地区相关法律实践为对象的分析
下一篇:暴力犯罪心理成因及防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