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8-13页 |
1 前言 | 第13-19页 |
1.1 刺激隐核虫及其危害 | 第13-14页 |
1.2 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 | 第14-15页 |
1.3 刺激隐核虫病的综合防治 | 第15-18页 |
1.3.1 化学防治 | 第16页 |
1.3.2 物理防治 | 第16-17页 |
1.3.3 免疫防治 | 第17-18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7页 |
2.1 材料 | 第19-21页 |
2.1.1 刺激隐核虫分离与传代 | 第19-20页 |
2.1.2 试验鱼与饲养 | 第20页 |
2.1.3 主要试剂和材料 | 第20-21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2.2 方法 | 第21-27页 |
2.2.1 福尔马林防治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 | 第21-23页 |
2.2.1.1 幼虫试验 | 第21-22页 |
2.2.1.2 包囊试验 | 第22页 |
2.2.1.3 急性毒性试验 | 第22页 |
2.2.1.4 治疗试验 | 第22-23页 |
2.2.2 通过切断生活史控制刺激隐核虫感染 | 第23-25页 |
2.2.2.1 垫布筛选 | 第23页 |
2.2.2.2 包囊灭活 | 第23页 |
2.2.2.3 控制刺激隐核虫感染试验 | 第23-24页 |
2.2.2.4 阻动试验与攻毒 | 第24页 |
2.2.2.5 垫布移除包囊法控制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 | 第24页 |
2.2.2.6 数据统计方法 | 第24-25页 |
2.2.3 刺激隐核虫灭活苗对大黄鱼的免疫保护效果 | 第25-27页 |
2.2.3.1 疫苗制备 | 第25页 |
2.2.3.2 疫苗安全性检测 | 第25页 |
2.2.3.3 试验分组与免疫 | 第25-26页 |
2.2.3.4 LD90致死剂量测定 | 第26页 |
2.2.3.5 采血及ELISA法测定血清抗体效价 | 第26页 |
2.2.3.6 免疫保护性试验 | 第26-27页 |
2.2.3.7 测量包囊大小 | 第27页 |
2.2.3.8 数据统计方法 | 第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7页 |
3.1 福尔马林防治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效果 | 第27-30页 |
3.1.1 幼虫对福尔马林的敏感性 | 第27-28页 |
3.1.2 包囊对福尔马林的敏感性 | 第28-29页 |
3.1.3 大黄鱼幼鱼药物安全性 | 第29-30页 |
3.1.4 治疗效果 | 第30页 |
3.2 通过切断生活史控制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效果 | 第30-34页 |
3.2.1 垫布筛选 | 第30-31页 |
3.2.2 包囊存活率 | 第31-32页 |
3.2.3 轮换、垫布法对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效果 | 第32-33页 |
3.2.4 阻动效价与保护率 | 第33-34页 |
3.2.5 垫布移除法防治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效果 | 第34页 |
3.3 刺激隐核虫灭活苗对大黄鱼的免疫保护效果 | 第34-37页 |
3.3.1 疫苗安全性检测 | 第34-35页 |
3.3.2 LD90剂量测定结果 | 第35页 |
3.3.3 试验鱼的抗体效价变化 | 第35页 |
3.3.4 致死剂量攻毒后各试验组的死亡情况 | 第35-36页 |
3.3.5 亚致死剂量攻毒后各试验组的感染情况 | 第36页 |
3.3.6 免疫鱼对包囊大小的影响 | 第36-37页 |
4 讨论 | 第37-43页 |
4.1 福尔马林防治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效果 | 第37-38页 |
4.2 通过切断生活史控制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效果 | 第38-40页 |
4.3 刺激隐核虫灭疫苗对大黄鱼的免疫保护效果 | 第40-43页 |
全文总结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学习期间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