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预防性养护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预防性养护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概念、特点及原则 | 第13-16页 |
1.3.1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概念 | 第13-14页 |
1.3.2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特点 | 第14-15页 |
1.3.3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原则 | 第15-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预测方法 | 第18-30页 |
2.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 | 第18-19页 |
2.1.1 高速公路的功能性能 | 第18页 |
2.1.2 高速公路的结构性能及承载力 | 第18-19页 |
2.1.3 高速公路的安全性及美观性 | 第19页 |
2.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检测 | 第19-22页 |
2.2.1 高速公路路面平整度检测 | 第19-20页 |
2.2.2 高速公路路面破损及弯沉检测 | 第20-21页 |
2.2.3 高速公路路面抗滑性能检测 | 第21-22页 |
2.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方法 | 第22-28页 |
2.3.1 路面行驶质量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2.3.2 路面破损状况评价方法 | 第24-25页 |
2.3.3 路面结构承载力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2.3.4 路面抗滑能力评价方法 | 第26页 |
2.3.5 路面使用性能综合评价方法 | 第26-28页 |
2.4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预测方法 | 第28-29页 |
2.4.1 常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 | 第28页 |
2.4.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使用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比较与分析 | 第30-53页 |
3.1 裂缝填封类预防性养护方法 | 第30-33页 |
3.1.1 普通热沥青或改性热沥青灌缝 | 第30-31页 |
3.1.2 溶剂型常温改性沥青材料灌缝 | 第31页 |
3.1.3 灌缝胶处理裂缝 | 第31-32页 |
3.1.4 抗裂贴处理裂缝 | 第32页 |
3.1.5 压缝带处理裂缝 | 第32-33页 |
3.2 表面涂刷(喷洒)型预防性养护方法 | 第33-36页 |
3.2.1 雾封层 | 第33-35页 |
3.2.2 还原剂封层 | 第35-36页 |
3.3 封层类预防性养护方法 | 第36-43页 |
3.3.1 石屑封层 | 第36-37页 |
3.3.2 同步碎石封层 | 第37-39页 |
3.3.3 稀桨封层 | 第39-41页 |
3.3.4 微表处封层 | 第41-43页 |
3.4 罩面类预防性养护方法 | 第43-47页 |
3.4.1 冷薄层罩面 | 第44页 |
3.4.2 热薄层罩面 | 第44-47页 |
3.4.3 温拌沥青混合料罩面 | 第47页 |
3.5 不同类型预防性养护技术比较与分析 | 第47-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典型预防性养护工程实践与分析 | 第53-68页 |
4.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 第53-55页 |
4.1.1 同步碎石封层施工前调查与检验 | 第53页 |
4.1.2 同步碎石封层原料选择 | 第53-54页 |
4.1.3 同步碎石封层施工工艺 | 第54页 |
4.1.4 同步碎石封层施工前后性能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4.2 稀将封层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 第55-59页 |
4.2.1 稀浆封层原材料的选择 | 第55-56页 |
4.2.2 稀浆封层配合比设计 | 第56-58页 |
4.2.3 稀浆封层施工工艺 | 第58-59页 |
4.2.4 稀浆封层养护及质量检测 | 第59页 |
4.3 微表处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 第59-62页 |
4.3.1 施工前的路面调查与检测 | 第59-61页 |
4.3.2 微表处施工工艺 | 第61-62页 |
4.3.3 微表处施工后性能检测 | 第62页 |
4.4 还原剂封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 第62-67页 |
4.4.1 还原剂封层施工前的准备 | 第62-64页 |
4.4.2 还原剂封层施工工艺 | 第64-65页 |
4.4.3 还原剂封层施工前后性能检测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8页 |
5.2 进一步研究及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