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章 课题背景 | 第12-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45页 |
2.1 NO_x治理技术现状 | 第16-18页 |
2.1.1 燃烧过程中NO_x的形成机理 | 第16-17页 |
2.1.2 NO_x排放控制技术 | 第17-18页 |
2.2 烟气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2.2.1 气相还原法 | 第18-22页 |
2.2.1.1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 第18-20页 |
2.2.1.2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 | 第20-21页 |
2.2.1.3 炭还原法 | 第21-22页 |
2.2.2 催化分解法 | 第22页 |
2.2.3 等离子体法 | 第22-23页 |
2.2.4 吸附法 | 第23页 |
2.2.5 吸收法 | 第23-24页 |
2.2.6 液膜法 | 第24页 |
2.2.7 直接生物法 | 第24-27页 |
2.3 络合吸收法脱除NO研究概况 | 第27-39页 |
2.3.1 络合吸收剂概述 | 第27-29页 |
2.3.2 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研究 | 第29-39页 |
2.3.2.1 Fe~Ⅱ(L)/Fe~Ⅱ(RS)_2吸收过程 | 第29-31页 |
2.3.2.2 Fe~Ⅱ(L)+SO)_3~(2-)吸收再生过程 | 第31-34页 |
2.3.2.3 Fe~Ⅱ(RS)_2+H_2S+SO_3~(2-)氧化再生过程 | 第34-36页 |
2.3.2.4 Fe~Ⅱ(L)+O_2氧化过程 | 第36-39页 |
2.4 研究思路和目标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第三章 实验装置和方法 | 第45-55页 |
3.1 恒温摇床中NO络合吸收液的生物还原 | 第45-49页 |
3.1.1 驯化微生物还原NO络合吸收液 | 第45-47页 |
3.1.1.1 试剂 | 第45页 |
3.1.1.2 Fe~Ⅱ(EDTA)NO和Fe~Ⅲ(EDTA)的制备 | 第45-46页 |
3.1.1.3 微生物的培养和驯化 | 第46页 |
3.1.1.4 驯化微生物还原性能实验 | 第46-47页 |
3.1.2 菌种的分离与还原特性实验 | 第47-48页 |
3.1.2.1 试剂 | 第47页 |
3.1.2.2 Fe~Ⅱ(EDTA)NO和Fe~Ⅲ(EDTA)的制备 | 第47页 |
3.1.2.3 培养基 | 第47页 |
3.1.2.4 菌种筛选分离 | 第47-48页 |
3.1.2.5 菌悬液的制备 | 第48页 |
3.1.2.6 菌种生长曲线测定 | 第48页 |
3.1.2.7 菌种还原特性实验 | 第48页 |
3.1.3 分离菌种与驯化微生物还原性能对比实验 | 第48-49页 |
3.2 动态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49-51页 |
3.2.1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49-50页 |
3.2.2 NO的络合吸收和Fe~Ⅱ(EDTA)的氧化实验 | 第50-51页 |
3.2.2.1 实验步骤 | 第50页 |
3.2.2.2 实验条件 | 第50-51页 |
3.2.3 NO与Fe~Ⅲ(EDTA)的生物还原实验 | 第51页 |
3.2.3.1 微生物接种与挂膜培养 | 第51页 |
3.2.3.2 还原实验 | 第51页 |
3.2.4 络合吸收结合生物转化脱除NO的工艺参数实验 | 第51页 |
3.3 分析测试方法 | 第51-54页 |
3.3.1 气体浓度的测定 | 第51-52页 |
3.3.2 Fe~Ⅱ(EDTA)NO浓度的测定 | 第52页 |
3.3.2.1 波长的确定 | 第52页 |
3.3.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2页 |
3.3.3 铁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52-53页 |
3.3.4 细菌浓度的测定 | 第53-54页 |
3.3.5 NO_2~-浓度的测定 | 第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恒温摇床中驯化微生物还原NO络合吸收液的实验研究 | 第55-64页 |
4.1 概述 | 第5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5-62页 |
4.2.1 碳源的选择和微生物的驯化 | 第55-57页 |
4.2.2 影响还原率的因素 | 第57-60页 |
4.2.2.1 碳源添加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2.2 菌体接种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2.3 pH值和温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3 动力学分析 | 第60-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第五章 NO络合吸收液还原菌种的分离及其特性研究 | 第64-77页 |
5.1 概述 | 第64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4-76页 |
5.2.1 菌种的分离和鉴定 | 第64-66页 |
5.2.2 菌种DN-1的生长还原特性 | 第66-69页 |
5.2.2.1 菌种DN-1的生长曲线 | 第66页 |
5.2.2.2 碳源种类及浓度对DN-1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5.2.2.3 菌体接种量对DN-1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5.2.2.4 温度和pH值对DN-1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68页 |
5.2.2.5 Fe~Ⅱ(EDTA)NO浓度对DN-1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68-69页 |
5.2.3 菌种FR-1的生长还原特性 | 第69-74页 |
5.2.3.1 氮源种类及浓度对FR-1生长和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69-71页 |
5.2.3.2 碳源种类及浓度对FR-1生长和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71-72页 |
5.2.3.3 菌体接种量对FR-1生长和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72-73页 |
5.2.3.4 温度和pH值对FR-1生长和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73-74页 |
5.2.3.5 初始Fe~Ⅲ(EDTA)浓度对FR-1生长和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74页 |
5.2.4 分离菌种与驯化微生物还原性能比较 | 第74-76页 |
5.2.4.1 单一分离菌种与驯化微生物还原性能比较 | 第74-75页 |
5.2.4.2 混合分离菌种与驯化微生物还原性能的比较 | 第75-7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Fe~Ⅱ(EDTA)的氧化与Fe~Ⅲ(EDTA)的生物还原动态实验研究 | 第77-90页 |
6.1 概述 | 第77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77-88页 |
6.2.1 同时吸收NO与Fe~Ⅱ(EDTA)的氧化研究 | 第77-84页 |
6.2.1.1 NO浓度的影响 | 第77-80页 |
6.2.1.2 O_2浓度的影响 | 第80-81页 |
6.2.1.3 温度的影响 | 第81-82页 |
6.2.1.4 pH值的影响 | 第82-84页 |
6.2.2 Fe~Ⅲ(EDTA)的生物还原研究 | 第84-88页 |
6.2.2.1 无NO吸收时Fe~Ⅲ(EDTA)的生物还原 | 第84-85页 |
6.2.2.2 吸收NO时Fe~Ⅲ(EDTA)的生物还原 | 第85-87页 |
6.2.2.3 络合吸收和吸收剂氧化作用下的生物还原 | 第87-8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第七章 Fe~Ⅱ(EDTA)络合吸收结合生物转化脱除NO的过程研究 | 第90-105页 |
7.1 概述 | 第90页 |
7.2 工艺参数实验 | 第90-95页 |
7.2.1 络合吸收结合生物转化效果实验 | 第90-91页 |
7.2.2 O_2含量对NO脱除率的影响 | 第91-92页 |
7.2.3 NO浓度对NO脱除率的影响 | 第92-93页 |
7.2.4 气体量对NO脱除率的影响 | 第93页 |
7.2.5 吸收液量对NO脱除率的影响 | 第93-95页 |
7.3 过程分析 | 第95-103页 |
7.3.1 气态污染物的直接生物净化过程 | 第95页 |
7.3.2 络合吸收结合生物转化脱除NO过程分析 | 第95-98页 |
7.3.3 络合吸收对NO脱除率的作用分析 | 第98-102页 |
7.3.4 生物还原反应类型分析 | 第102-10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05-110页 |
8.1 结论 | 第105-107页 |
8.2 建议 | 第107-108页 |
8.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08-11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与著作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