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5-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评价工作不够系统全面 | 第16-17页 |
1.1.3 产业生产能力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不相称 | 第17-19页 |
1.1.4 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重视不够 | 第19-20页 |
1.2 研究目的、方法和结构 | 第20-2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2.3 论文的研究结构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研究基础:文献综述 | 第24-42页 |
2.1 关于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定义的研究 | 第24-27页 |
2.1.1 对高新技术内涵的研究 | 第24-25页 |
2.1.2 关于高新技术产品定义的研究 | 第25-27页 |
2.2 关于界定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 | 第27-31页 |
2.3 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 | 第31-37页 |
2.3.1 对高新技术产业内涵的研究 | 第31-33页 |
2.3.2 关于主导产业的研究 | 第33-35页 |
2.3.3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 第35-37页 |
2.4 关于产业创新的研究 | 第37-42页 |
第三章 高新技术企业及产业的评价 | 第42-70页 |
3.1 高新技术企业的评价 | 第42-54页 |
3.1.1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 | 第42-44页 |
3.1.2 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方法 | 第44-47页 |
3.1.3 结合赋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评价模型 | 第47-50页 |
3.1.4 高新技术企业评价实证举例 | 第50-54页 |
3.2 高新技术产品的评价和认定 | 第54-60页 |
3.2.1 高新技术产品评价指标体系 | 第54-57页 |
3.2.2 高新技术产品评价的实证举例 | 第57-60页 |
3.3 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和分类 | 第60-70页 |
3.3.1 高新技术产业界定的意义 | 第60-63页 |
3.3.2 高新技术产业界定的技术路线 | 第63-65页 |
3.3.3 建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行业目录的建议 | 第65-70页 |
第四章 高新技术企业及产业发展能力的评价 | 第70-95页 |
4.1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70-77页 |
4.1.1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70-71页 |
4.1.2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能力指标标准的计算原理 | 第71-75页 |
4.1.3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能力评价应用举例 | 第75-77页 |
4.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77-81页 |
4.2.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能力指标因素的分析 | 第77-79页 |
4.2.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79-81页 |
4.3 产业投入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能力 | 第81-92页 |
4.3.1 我国科技投入的分配使用现状 | 第81-86页 |
4.3.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 | 第86-87页 |
4.3.3 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的国际比较 | 第87-88页 |
4.3.4 产业投入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 第88-92页 |
4.4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指标的国际比较 | 第92-95页 |
第五章 高新技术型主导产业的评价 | 第95-112页 |
5.1 产业分类、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理论 | 第95-101页 |
5.1.1 三种产业分类法 | 第95-97页 |
5.1.2 主导产业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97-101页 |
5.2 高新技术型主导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1-106页 |
5.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1-103页 |
5.2.2 指标体系的含义及定量测度方法 | 第103-106页 |
5.3 高新技术型主导产业评价模型 | 第106-110页 |
5.3.1 评价方法与评价模型的确定 | 第106页 |
5.3.2 主成分分析 | 第106-109页 |
5.3.3 权系数确定与评价模型构建 | 第109-110页 |
5.4 高新技术型主导产业选择评价的实证研究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 第112-140页 |
6.1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 第112-119页 |
6.1.1 国外传统产业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 第112-114页 |
6.1.2 国外以高新区为基地进行产业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 第114-119页 |
6.2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体系结构及其功能 | 第119-122页 |
6.2.1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网络系统结构 | 第120-121页 |
6.2.2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 | 第121-122页 |
6.3 技术创新与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 | 第122-130页 |
6.3.1 技术创新能力在我国的区域差异 | 第122-125页 |
6.3.2 技术创新能力与地区经济实力的关系 | 第125-126页 |
6.3.3 技术创新能力与地区产业集中度的关系 | 第126-127页 |
6.3.4 加快技术创新,发展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 | 第127-130页 |
6.4 企业和产业集群式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 | 第130-140页 |
6.4.1 主导产业理论的核心:促进创新,以形成创新与扩散机制 | 第130-132页 |
6.4.2 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创新的提出及其涵义 | 第132-135页 |
6.4.3 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创新与区域高新技术产业 | 第135-137页 |
6.4.4 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 | 第137-140页 |
第七章 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实证研究 | 第140-173页 |
7.1 传统产业应用高新技术进行的产业创新 | 第140-148页 |
7.1.1 对传统产业进行产业创新的意义 | 第140-142页 |
7.1.2 传统产业创新的现状特点 | 第142-144页 |
7.1.3 传统产业创新的模式演化 | 第144-146页 |
7.1.4 传统产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6-148页 |
7.2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 第148-162页 |
7.2.1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现实基础与优势 | 第148-154页 |
7.2.2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存在的问题 | 第154-162页 |
7.3 发展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措施 | 第162-173页 |
7.3.1 推进知识创新工程 | 第162-163页 |
7.3.2 促进创新主体间的联合互动 | 第163-166页 |
7.3.3 塑造企业创新的核心地位 | 第166-168页 |
7.3.4 拓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渠道 | 第168-170页 |
7.3.5 加大科技人才培育力度 | 第170-171页 |
7.3.6 选择重点产业领域 | 第171-17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思考 | 第173-176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73-174页 |
8.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4-175页 |
8.3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175-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6页 |
致谢 | 第186-1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