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视角下非现实范畴时态差异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8-9页 |
| 1.2 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 1.4 语料来源 | 第11-12页 |
| 第2章 非现实范畴 | 第12-19页 |
| 2.1 定义 | 第12-13页 |
| 2.2 非现实范畴的判断标准 | 第13页 |
| 2.3 非现实范畴的语义分类 | 第13-15页 |
| 2.3.1 已然类非现实句 | 第14页 |
| 2.3.2 未然类非现实句 | 第14-15页 |
| 2.3.3 小结 | 第15页 |
| 2.4 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 | 第15-19页 |
| 2.4.1 动词 | 第15-16页 |
| 2.4.2 副词 | 第16页 |
| 2.4.3 复句 | 第16-17页 |
| 2.4.4 语气 | 第17-18页 |
| 2.4.5 小结 | 第18-19页 |
| 第3章 逻辑学视角下的非现实范畴 | 第19-22页 |
| 3.1 内涵、外延、一般解释函项 | 第19-20页 |
| 3.2 弗莱格原理 | 第20页 |
| 3.3 外延语境和内涵语境 | 第20-21页 |
| 3.4 总结 | 第21-22页 |
| 第4章 非现实范畴时态差异研究 | 第22-32页 |
| 4.1 现实范畴和非现实范畴的时态差异 | 第22页 |
| 4.2 时体标记的使用 | 第22-26页 |
| 4.2.1 词汇性标记 | 第23页 |
| 4.2.2 语法性标记 | 第23-25页 |
| 4.2.3 混合使用 | 第25-26页 |
| 4.2.4 小结 | 第26页 |
| 4.3“不”和“没”的时态限制 | 第26-30页 |
| 4.3.1“不”、“没”区别 | 第26-27页 |
| 4.3.2 时态对“不”和“没”使用限制 | 第27-29页 |
| 4.3.3 小结 | 第29-30页 |
| 4.4 动词重叠形式的使用 | 第30-31页 |
| 4.4.1 现实范畴 | 第30页 |
| 4.4.2 非现实范畴 | 第30-31页 |
| 4.4.3 小结 | 第31页 |
| 4.5 总结 | 第31-32页 |
| 第5章 结语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