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的干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2页
    一、选题缘由第15-20页
        (一)学业自我效能的重要作用第15-19页
        (二)现代高等教育呼吁效能培养第19-20页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强大支撑第20页
    二、研究问题第20-21页
    三、研究意义第21-23页
        (一)理论意义第21-22页
        (二)应用价值第22-23页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第23-24页
        (一)研究目标第23页
        (二)研究内容第23-24页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4-25页
        (一)研究思路第24页
        (二)研究方法第24-25页
    六、相关概念界定第25-29页
        (一)自我效能第25-27页
        (二)学业自我效能第27-28页
        (三)干预第28-29页
    七、论文结构第29-32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述第32-53页
    一、理论基础第32-44页
        (一)社会认知理论第32-35页
        (二)自我效能理论第35-38页
        (三)教师期望效应第38-39页
        (四)归因理论第39-41页
        (五)群体动力学理论第41-42页
        (六)支架式教学第42-44页
    二、相关概述第44-53页
        (一)学业自我效能的结构第44-45页
        (二)学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第45-46页
        (三)学业自我效能的测量第46-48页
        (四)学业自我效能的干预方式第48-51页
        (五)学业自我效能的研究述评第51-53页
第三章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第53-70页
    一、研究目的第53页
    二、研究方法第53-55页
        (一)调查对象第53-54页
        (二)研究工具第54页
        (三)施测过程第54页
        (四)数据统计第54-55页
    三、结果与分析第55-65页
        (一)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的总体水平第55-57页
        (二)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在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类型上的差异第57-59页
        (三)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的因子分析第59-62页
        (四)统计结果的补充分析第62-65页
    四、结论与启示第65-70页
        (一)学业自我效能的结构划分第65-66页
        (二)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的现状第66页
        (三)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的缺失特征第66-67页
        (四)教育启示第67-70页
第四章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业自我效能的干预设计第70-84页
    一、干预的依据第70-72页
        (一)现实依据第70页
        (二)理论依据第70-71页
        (三)技术支撑第71-72页
    二、干预的内容第72-73页
    三、干预的设计第73-79页
        (一)干预范围第73页
        (二)干预机制第73-77页
        (三)干预模型第77-79页
    四、干预的实施框架第79-81页
        (一)面向自主学习的学业自我效能干预实施框架第79-80页
        (二)面向协作学习的学业自我效能干预实施框架第80-81页
    五、干预实施的技术架构第81-84页
        (一)无缝式互动学习环境第81-82页
        (二)增强型课堂学习环境第82-84页
第五章 实证研究第84-123页
    一、无缝式互动学习环境中面向自主学习的自我效能干预实验第84-104页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第84-85页
        (二)研究方法第85-95页
        (三)研究实施第95-97页
        (四)数据收集第97页
        (五)结果分析第97-104页
    二、增强型课堂学习环境中面向协作学习的自我效能干预实验第104-118页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第104-105页
        (二)研究方法第105-113页
        (三)研究实施第113页
        (四)数据收集第113-114页
        (五)结果分析第114-118页
    三、实验总结第118-123页
        (一)关于干预的实施框架第118-121页
        (二)关于干预策略与干预效果第121-123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23-129页
    一、研究结论第123-126页
    二、创新点第126-127页
    三、研究展望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40页
附录第140-160页
    附录1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第140-142页
    附录2实验一 学业自我效能问卷(前测)第142-145页
    附录3实验一 学业自我效能问卷(后测)第145-148页
    附录4无缝互动式学习环境的技术接受调查问卷第148-149页
    附录5实验一 学习任务列表第149-151页
    附录6实验一 章节知识结构图示例第151-152页
    附录7实验一 量规示例第152-153页
    附录8关于移动设备进入课堂的认可度的调查问卷第153-154页
    附录9实验二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第154-156页
    附录10实验二 辅助性教学材料第156-160页
后记第160-162页
在学期间相关成果情况第162-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通过观察膝骨关节炎患者软骨代谢标志物改变评价独活寄生汤的疗效
下一篇:人参皂苷S-Rh2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自噬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