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13页 |
1.2 汽油机新兴节能技术 | 第13-16页 |
1.3 可变气门技术介绍 | 第16-21页 |
1.3.1 可变气门技术优缺点 | 第16-17页 |
1.3.2 可变气门机构的分类 | 第17-20页 |
1.3.3 可变气门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课题研究主体内容及意义 | 第21-23页 |
第2章 仿真模型的建立及模型验证 | 第23-41页 |
2.1 软件介绍 | 第23-24页 |
2.1.1 一维仿真软件GT-Power | 第23-24页 |
2.1.2 三维仿真软件AVL-FIRE | 第24页 |
2.2 搭建一维汽油机模型 | 第24-35页 |
2.2.1 外部环境的参数设定 | 第25-26页 |
2.2.2 进、排气部件的设定 | 第26-29页 |
2.2.2.1 进、排气管的设定 | 第26-27页 |
2.2.2.2 节气门的设定 | 第27-28页 |
2.2.2.3 进、排气门的设定 | 第28-29页 |
2.2.3 喷油器的设定 | 第29-30页 |
2.2.4 气缸的设定 | 第30-32页 |
2.2.5 爆震模型的设定 | 第32-34页 |
2.2.6 曲轴箱的设定 | 第34页 |
2.2.7 整机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2.3 模型的验证 | 第35-36页 |
2.4 三维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6-40页 |
2.4.1 计算网格的划分 | 第36-38页 |
2.4.2 计算边界条件 | 第38页 |
2.4.3 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38-39页 |
2.4.4 不同策略控制方式下进气门的设定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VVA实现可变压缩比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第41-79页 |
3.1 早关控制策略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第41-60页 |
3.1.1 进气门早关对泵气损失的影响 | 第43-44页 |
3.1.2 进气门早关对平均摩擦有效压力的影响 | 第44-47页 |
3.1.3 进气门早关对平均传热速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3.1.4 进气门早关对排气能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3.1.5 进气门早关对缸内气流运动的影响 | 第50-58页 |
3.1.5.1 进气门早关控制方式缸内纵截面速度场 | 第50-54页 |
3.1.5.2 进气门早关控制方式缸内横截面速度场 | 第54-56页 |
3.1.5.3 进气门早关控制方式对缸内湍流运动的影响 | 第56-58页 |
3.1.6 进气门早关对有效扭矩及经济性的影响 | 第58-60页 |
3.2 晚关控制策略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第60-77页 |
3.2.1 进气门晚关对泵气损失的影响 | 第61-62页 |
3.2.2 进气门晚关对平均摩擦有效压力的影响 | 第62-65页 |
3.2.3 进气门晚关对平均传热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3.2.4 进气门晚关对排气损失的影响 | 第66-68页 |
3.2.5 进气门晚关对缸内气流运动的影响 | 第68-75页 |
3.2.5.1 进气门晚关控制方式缸内纵截面速度场 | 第68-71页 |
3.2.5.2 进气门晚关控制方式缸内横截面速度场 | 第71-73页 |
3.2.5.3 进气门晚关控制方式对缸内湍流运动的影响 | 第73-75页 |
3.2.6 进气门晚关对有效扭矩及经济性的影响 | 第75-7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4章 高压缩比发动机采用VVA技术对发动机性能影响 | 第79-91页 |
4.1 高压缩比下不同控制方式对泵气损失的影响 | 第81-82页 |
4.2 高压缩比下各种控制方式对平均摩擦有效压力的影响 | 第82-84页 |
4.3 高压缩比下各种控制方式对平均传热率的影响 | 第84-85页 |
4.4 高压缩比下各种控制方式对排气损失的影响 | 第85-87页 |
4.5 高压缩比下各种控制方式对动力性及经济性的影响 | 第87-8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 | 第91-95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91-93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