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3-16页 |
1.2 再生制动简介 | 第16-18页 |
1.3 再生制动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纯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理论 | 第23-34页 |
2.1 汽车制动时的动力学分析 | 第23-27页 |
2.1.1 制动时车轮的动力学分析 | 第23-25页 |
2.1.2 制动时整车的动力学分析 | 第25-27页 |
2.2 再生制动系统的结构 | 第27-29页 |
2.2.1 并联式混合制动系统 | 第27-28页 |
2.2.2 机电复合式混合制动系统 | 第28-29页 |
2.3 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的基本原理 | 第29-30页 |
2.4 再生制动能量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2.5 几种典型的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31-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电动汽车部件与系统的建模 | 第34-53页 |
3.1 软件简介 | 第34-36页 |
3.1.1 AMESim软件简介 | 第34-35页 |
3.1.2 MATLAB/Simulink软件简介 | 第35-36页 |
3.2 纯电动乘用车再生制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6-49页 |
3.2.1 恒定载荷车辆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3.2.2 电动机模型的建立 | 第39-43页 |
3.2.3 传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3.2.4 控制单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3.2.5 储能装置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3.2.6 驾驶员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3.2.7 数据采集模块 | 第48-49页 |
3.3 纯电动商用车再生制动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电动汽车行驶过程的能量流动分析 | 第53-74页 |
4.1 常见测试循环工况的分析与选取 | 第53-57页 |
4.1.1 电动乘用车测试循环工况的分析与选取 | 第53-56页 |
4.1.2 电动商用车循环测试工况的分析与选取 | 第56-57页 |
4.2 行驶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 第57-59页 |
4.2.1 电动乘用车行驶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 第57-58页 |
4.2.2 电动商用车行驶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 第58-59页 |
4.3 行驶工况特征对制动能量的影响分析 | 第59-72页 |
4.3.1 汽车制动能量与车速的关系 | 第59-64页 |
4.3.2 汽车制动能量与制动功率的关系 | 第64-69页 |
4.3.3 汽车制动能量与减速率的关系 | 第69-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电动车再生制动系统节能潜力分析 | 第74-97页 |
5.1 汽车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 第74-75页 |
5.1.1 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 第74-75页 |
5.2 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 | 第75-79页 |
5.2.1 理想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 | 第75-77页 |
5.2.2 前轮先抱死时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 | 第77-78页 |
5.2.3 对前、后制动力分配要求 | 第78-79页 |
5.3 用于最大再生制动的电动乘用车混合制动系统的制动力分配策略制定 | 第79-82页 |
5.3.1 电动乘用车基于并联式混合制动系统的制动力分配策略制定 | 第79-81页 |
5.3.2 电动乘用车基于机电复合式混合制动系统的制动力分配策略制定 | 第81-82页 |
5.4 用于最大再生制动的电动商用车混合制动系统的制动力分配策略制定 | 第82-84页 |
5.4.1 电动商用车基于并联式混合制动系统的制动力分配策略制定 | 第82-83页 |
5.4.2 电动商用车基于机电复合式混合制动系统的制动力分配策略制定 | 第83-84页 |
5.5 在不同测试循环工况下对制动力分配策略的仿真与分析 | 第84-96页 |
5.5.1 基于最大再生制动机电复合式混合制动系统的制动力分配策略的模型建立 | 第84-85页 |
5.5.2 基于电动机T-n图的再生制动工况点分析 | 第85-92页 |
5.5.3 基于电动机制动功率的再生制动能量分布分析 | 第92-9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全文小结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