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 第10页 |
1.1.2 研究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研究介绍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介绍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介绍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2 高中化学课程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内容体系构建 | 第14-40页 |
2.1 相关课程理论研究 | 第14-17页 |
2.2 高中化学课程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内容分析 | 第17-30页 |
2.2.1 义务教育阶段“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地位和内容分析 | 第18-20页 |
2.2.2 必修阶段“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地位和内容分析 | 第20-23页 |
2.2.3 选修阶段“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地位和内容分析 | 第23-30页 |
2.3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内容体系的构建 | 第30-40页 |
2.3.1 《物质结构与性质》分章知识内容体系的构建 | 第30-37页 |
2.3.2“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内容体系的整体构建 | 第37-40页 |
3 选修 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实践研究 | 第40-61页 |
3.1 选修 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实践调查 | 第40-49页 |
3.1.1 教师的问卷调查 | 第40-43页 |
3.1.2 学生的问卷调查 | 第43-49页 |
3.2 选修 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实践研究 | 第49-54页 |
3.2.1 理论基础 | 第49-50页 |
3.2.2 教学实践研究 | 第50-54页 |
3.3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在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 第54-61页 |
3.3.1 第四、五周期中某些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违背“构造原理”的原因 | 第54-56页 |
3.3.2 硝酸和硫酸分子结构中的杂化轨道理论 | 第56-59页 |
3.3.3 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 第59页 |
3.3.4 对δ键和π键强弱的比较以及由此引出对键能定义的理解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