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基工程论文

公路高边坡施工过程动态稳定评判与超前支护技术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前言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0-17页
        1.2.1 边坡稳定评判基本理论与方法第10-13页
        1.2.2 边坡防护工程措施及发展趋势第13-15页
        1.2.3 边坡信息化施工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17-19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创新点第18-19页
第二章 边坡工程稳定性分析第19-37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边坡稳定主要影响因素第19-20页
        2.2.1 水的作用和影响第19页
        2.2.2 地形地貌的影响第19-20页
        2.2.3 岩体结构的影响第20页
        2.2.4 岩土性质的影响第20页
        2.2.5 工程开挖的影响第20页
    2.3 公路边坡防护设计难点与特点第20-24页
        2.3.1 地质条件多样性和设计针对性第20-21页
        2.3.2 地质营力侵蚀及防护安全耐久性第21页
        2.3.3 边坡结构与地质模型可识别性第21页
        2.3.4 多种防护技术的综合运用组合特性第21-22页
        2.3.5 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第22-24页
    2.4 边坡稳定分析的极限平衡法第24-27页
        2.4.1 极限平衡法的基本原理第24页
        2.4.2 二维极限平衡法的作用力和平衡方程第24-25页
        2.4.3 二维通用极限平衡法第25-27页
    2.5 边坡稳定分析的有限元法第27-36页
        2.5.1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第27页
        2.5.2 强度折减原理第27-29页
        2.5.3 边坡失稳判据第29页
        2.5.4 初始地应力平衡第29-30页
        2.5.5 本构模型选取第30-35页
        2.5.6 PLAXIS软件简介第35-36页
    2.6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高边坡施工过程动态稳定评判与超前支护技术第37-62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公路边坡坡面地质单元区划原则第37-40页
    3.3 公路边坡典型地质模型构建第40-43页
        3.3.1 土质边坡地质模型第41页
        3.3.2 厚坡积层边坡地质模型第41-42页
        3.3.3 顺层边坡地质模型第42页
        3.3.4 含潜在楔体边坡地质模型第42-43页
        3.3.5 散体结构边坡地质模型第43页
    3.4 公路边坡超前支护控制技术研究第43-45页
        3.4.1 超前支护控制技术第43-44页
        3.4.2 高边坡开挖过程动态稳定评判与超前支护技术第44-45页
    3.5 公路边坡常用超前支护措施应用研究第45-60页
        3.5.1 抗滑桩设计参数对均质土坡稳定性影响分析第45-50页
        3.5.2 复杂岩质边坡锚杆支护参数优化设计分析第50-55页
        3.5.3 顺层边坡超前处治案例分析第55-60页
    3.6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工程实例应用第62-79页
    4.1 边坡工程概况第62-64页
        4.1.1 边坡地质环境条件第62页
        4.1.2 边坡地质模型及初步防护方案第62-64页
    4.2 边坡计算模型第64-66页
        4.2.1 计算模型的确定第64-65页
        4.2.2 模型参数的确定第65页
        4.2.3 计算工况的确定第65-66页
    4.3 边坡开挖过程数值模拟第66-70页
        4.3.1 无支护条件下边坡逐级开挖数值模拟第66-68页
        4.3.2 超前支护条件下边坡逐级开挖数值模拟第68-70页
    4.4 施工期突发性工况稳定性分析第70-72页
    4.5 施工期稳定性监测及评价第72-78页
        4.5.1 监测目的第72页
        4.5.2 监测阶段安排及点位布设第72-74页
        4.5.3 监测结果分析评价第74-78页
    4.6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第79-81页
    5.1 结论第79-80页
    5.2 进一步研究建议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RK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自交不亲和沙田柚中的表达分析
下一篇: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考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