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热学论文--温泉学论文

云南西北部温泉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温泉基本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同位素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目标和科学问题第15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5-17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18-41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18页
    2.2 区域地质条件第18-39页
        2.2.1 地层岩性第18-36页
            2.2.1.1 腾冲-保山分区第18-27页
            2.2.1.2 中甸分区第27-31页
            2.2.1.3 兰坪-思茅分区第31-36页
        2.2.2 地质构造第36-39页
            2.2.2.1 怒江断裂带第36-37页
            2.2.2.2 澜沧江断裂带第37页
            2.2.2.3 金沙江断裂带第37-39页
    2.3 研究区地质地热背景第39-41页
        2.3.1 滇藏地热带概况第39页
        2.3.2 研究区温泉分布特点第39-41页
第3章 地下热水同位素特征第41-67页
    3.1 采样与测试第41-42页
    3.2 变化规律第42页
    3.3 氢氧稳定同位素应用第42-61页
        3.3.1 补给来源第42-45页
        3.3.2 漂移现象第45-47页
        3.3.3 影响因素第47-61页
            3.3.3.1 纬度效应第47页
            3.3.3.2 大陆效应第47-52页
            3.3.3.3 高程效应第52-59页
            3.3.3.4 温度效应第59页
            3.3.3.5 降雨量效应第59-61页
    3.4 季节效应第61-63页
    3.5 背景原因第63-64页
    3.6 氚同位素第64-67页
第4章 羊吃蜜温泉的特征与形成第67-81页
    4.1 区域地质背景第67-69页
        4.1.1 地质概况第67页
        4.1.2 温泉简述第67-69页
    4.2 水化学特征第69-72页
        4.2.1 水化学成分特征第69-71页
        4.2.2 综合指标特征第71-72页
    4.3 同位素应用第72-75页
        4.3.1 补给来源第72-73页
        4.3.2 补给高程第73页
        4.3.3 补给区温度第73-74页
        4.3.4 热水年龄第74-75页
    4.4 温泉成因分析第75-77页
        4.4.1 热储温度第75-76页
        4.4.2 循环深度第76-77页
    4.5 冷热水混合第77-79页
        4.5.1 冷热水混合计算第77-79页
        4.5.2 泉水饱和指数的计算第79页
    4.6 温泉形成模式第79-80页
    4.7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总结第81-83页
    5.1 结论第81-82页
    5.2 建议总结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个人简历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枳两个基因PtrABF和PtrCDPK转化枳的抗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解析
下一篇: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及效率测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