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全球贸易网络格局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1 绪论第7-11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7-8页
        1.1.1 选题背景第7-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页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8-9页
        1.2.1 研究内容第8-9页
        1.2.2 章节安排第9页
    1.3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第9-11页
        1.3.1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第9页
        1.3.2 本文存在的不足第9-11页
2 理论与文献综述第11-19页
    2.1 产品内贸易相关理论第11-13页
        2.1.1 产品内贸易理论第11-12页
        2.1.2 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第12-13页
    2.2 网络分析法在贸易格局研究中的应用第13-18页
        2.2.1 "复杂网络"与"社会网络"的共性和区别第14-15页
        2.2.2 "复杂网络"在贸易问题上的研究第15-16页
        2.2.3 "社会网络"在贸易问题上的研究第16-18页
    2.3 本章小结第18-19页
3 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全球贸易网络构建及相关统计指标说明第19-28页
    3.1 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全球贸易网络构建第19-20页
        3.1.1 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全球贸易网络数据说明第19-20页
        3.1.2 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全球贸易网络构建第20页
    3.2 数据的选择与处理第20-22页
        3.2.1 数据的选择第20-22页
        3.2.2 数据的处理第22页
    3.3 电子信息制造业全球贸易的社会网络分析相关指标第22-27页
        3.3.1 电子信息制造业全球贸易网络密度第23页
        3.3.2 电子信息制造业全球贸易网络互惠性系数第23-24页
        3.3.3 网络中心性指标第24-26页
        3.3.4 图的中心势指标第26-27页
        3.3.5 核心指数第27页
    3.4 使用工具及运行系统第27页
    3.5 本章小节第27-28页
4 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全球贸易网络格局分析第28-47页
    4.1 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全球网络特征及演进分析第28-31页
        4.1.1 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全球贸易网络整体趋势分析第28-30页
        4.1.2 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全球贸易网络阶段性演进分析第30-31页
    4.2 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全球贸易网络中心性分析第31-39页
        4.2.1 无权贸易网络的中心性分析第31-36页
        4.2.2 加权贸易网络的中心性分析第36-37页
        4.2.3 加权贸易网络和无权贸易网络的比较第37-39页
    4.3 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全球贸易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分析第39-42页
        4.3.1 核心-边缘结构分析第39-41页
        4.3.2 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全球贸易网络不平衡性分析第41-42页
    4.4 我国在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贸易中所占地位第42-45页
        4.4.1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贸易中心度、强度、核心度演变第42-44页
        4.4.2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贸易伙伴结构第44-45页
    4.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5 主要结论与建议第47-51页
    5.1 主要结论第47-48页
    5.2 相关建议第48-51页
        5.2.1 政府角度第48-49页
        5.2.2 企业角度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附录第54-59页
    附录一: 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全球贸易网络结构性指数第54-55页
    附录二: 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全球贸易点出度排名前十经济体第55-56页
    附录三: 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全球贸易点入度排名前十经济体第56-57页
    附录四: 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全球贸易出强度排名前十经济体第57-58页
    附录五: 电子信息制造业零部件全球贸易入强度排名前十经济体第58-59页
后记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团队视角的知识共享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企业模拟运营比赛团队为例
下一篇:基于光束追踪的高频渐近算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