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建筑空间理论论文

中国传统礼仪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23页
    1.1 研究背景第8-10页
        1.1.1 建筑物质与精神属性关系的失衡第8页
        1.1.2 传统建筑空间礼仪属性的必要性第8-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0-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3 文献评述第16-17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9页
        1.3.1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2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9-22页
        1.4.1 概念界定及研究对象第19-20页
        1.4.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3 论文创新点第21页
        1.4.4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5 论文基本框架第22-23页
第2章 中国传统礼仪空间的内涵第23-34页
    2.1 中国传统之礼第23-28页
        2.1.1 礼的涵义第23-25页
        2.1.2 礼的作用第25-28页
    2.2 中国传统之仪第28-31页
        2.2.1 仪的涵义第28-30页
        2.2.2 仪的作用第30-31页
    2.3 表达中国传统礼仪的建筑空间第31-33页
        2.3.1 空间的表礼作用第31-32页
        2.3.2 空间对礼仪行为的支持和引导第32-33页
        2.3.3 礼仪空间的文化意蕴第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中国传统礼仪空间的类型学分析第34-55页
    3.1 礼仪空间的分类第34-35页
        3.1.1 分类方法第34-35页
        3.1.2 划分依据第35页
    3.2 神圣礼仪空间第35-46页
        3.2.1 祭祀之礼的仪式化空间第35-39页
        3.2.2 祭祖之礼的仪式化空间第39-43页
        3.2.3 宗教之礼的仪式化空间第43-46页
    3.3 世俗礼仪空间的类型学分析第46-51页
        3.3.1 国家之礼的仪式化空间第46-48页
        3.3.2 栖居之礼的仪式化空间第48-49页
        3.3.3 互动之礼的仪式化空间第49-51页
    3.4 神圣与世俗礼仪空间的分析第51-53页
        3.4.1 神圣礼仪空间的特点第51-52页
        3.4.2 世俗礼仪空间的特点第52-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4章 礼仪空间属性的当代设计应用第55-65页
    4.1 礼仪空间属性第55-61页
        4.1.1 符号属性第55-57页
        4.1.2 二元属性第57-58页
        4.1.3 纪念属性第58-59页
        4.1.4 适度属性第59-61页
    4.2 礼仪性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批评第61-62页
        4.2.1 建筑空间中设计尺度的失礼第61页
        4.2.2 建筑空间对礼仪行为的忽视第61-62页
    4.3 礼仪性在建筑空间设计的应用第62-64页
        4.3.1 个人生活礼仪空间第62-63页
        4.3.2 公共生活礼仪空间第63-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通过男男性行为传播的中国HIV-1的差异性演变
下一篇:优秀校长教学领导力的个案研究--以石家庄创新国际学校胡志民校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