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3-15页 |
1.2 研究问题提出 | 第15-16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3.1 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1.3.2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文章结构与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理论回顾及模型构建 | 第21-45页 |
2.1 转型升级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2.2 制度理论相关研究 | 第22-29页 |
2.2.1 制度与制度压力 | 第22-24页 |
2.2.2 制度逻辑相关研究 | 第24-27页 |
2.2.3 转型升级制度压力的维度 | 第27-29页 |
2.3 企业的战略响应行为研究 | 第29-35页 |
2.3.1 企业战略响应行为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2.3.2 企业战略响应行为表现形式 | 第32-35页 |
2.4 动态能力相关研究 | 第35-37页 |
2.4.1 资源柔性相关研究 | 第35-36页 |
2.4.2 战略响应能力相关研究 | 第36-37页 |
2.5 管理认知相关研究 | 第37-39页 |
2.6 初步研究模型构建 | 第39-43页 |
2.6.1 转型升级制度压力与战略响应行为 | 第39-40页 |
2.6.2 企业资源柔性与战略响应行为 | 第40-41页 |
2.6.3 管理认知与战略响应行为 | 第41-42页 |
2.6.4 战略响应动机、战略响应能力与战略响应行为 | 第42-43页 |
2.6.5 初步研究模型 | 第4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45-57页 |
3.1 研究方法选择 | 第45-46页 |
3.2 案例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46-49页 |
3.2.1 案例研究对象选取程序 | 第46-48页 |
3.2.2 案例研究对象确定 | 第48-49页 |
3.3 资料收集与分析 | 第49-53页 |
3.3.1 多重的证据来源 | 第49-51页 |
3.3.2 建立案例研究数据库 | 第51-52页 |
3.3.3 证据链构建 | 第52-53页 |
3.4 信度和效度 | 第53-56页 |
3.4.1 信度 | 第53-54页 |
3.4.2 建构效度 | 第54-55页 |
3.4.3 内在效度 | 第55页 |
3.4.4 外在效度 | 第55-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57-65页 |
4.1 案例描述 | 第57-61页 |
4.1.1 东莞大朗镇背景简介 | 第57-58页 |
4.1.2 XY公司 | 第58-59页 |
4.1.3 HX公司 | 第59-60页 |
4.1.4 ZHD公司 | 第60页 |
4.1.5 YSH公司 | 第60-61页 |
4.1.6 家庭手工作坊 | 第61页 |
4.2 案例编码分析 | 第61-64页 |
4.2.1 案例编码方式 | 第61-63页 |
4.2.2 东莞大朗镇转型升级制度压力阶段划分 | 第63-64页 |
4.2.3 分阶段案例编码表 | 第6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案例讨论与理论发展 | 第65-89页 |
5.1 转型升级制度压力与战略响应动机 | 第65-71页 |
5.1.1 转型升级制度压力强度以及一致性分析 | 第65-68页 |
5.1.2 转型升级制度压力与战略响应动机之间的关系 | 第68-71页 |
5.2 企业资源柔性与战略响应能力 | 第71-74页 |
5.3 管理认知的调节作用 | 第74-83页 |
5.3.1 管理认知分析 | 第74-78页 |
5.3.2 管理认知对转型升级制度压力与战略响应动机的调节作用 | 第78-81页 |
5.3.3 管理认知对企业资源柔性与战略响应能力的调节作用 | 第81-83页 |
5.4 战略响应动机、战略响应能力与战略响应行为 | 第83-88页 |
5.5 理论模型的修正 | 第8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结论 | 第89-93页 |
本文结论 | 第89-90页 |
管理启示和理论贡献 | 第90-91页 |
局限性与研究方向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5页 |
附录1 政策相关文件 | 第105-108页 |
附录2 东莞大朗镇的访谈提纲 | 第108-111页 |
附录3 案例编码表 | 第111-12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IV- 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