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21页 |
1.2.1 主动配电网技术 | 第15-16页 |
1.2.2 负荷用电行为识别 | 第16-17页 |
1.2.3 电网信息交互与校验 | 第17-19页 |
1.2.4 电网调度控制策略 | 第19-21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语义智能家居的主动行为识别与引导方法 | 第23-37页 |
2.1 引言 | 第23-25页 |
2.2 架构与建模 | 第25-30页 |
2.2.1 智能家居架构 | 第25-26页 |
2.2.2 语义关联模型 | 第26-29页 |
2.2.3 行为识别与引导算法 | 第29-30页 |
2.3 算法应用与评估 | 第30-36页 |
2.3.1 仿真设计 | 第30-32页 |
2.3.2 仿真结果 | 第32-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基于用户互动的主动配电网信息模型构建 | 第37-58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主动配电网CIM模型扩展技术 | 第38-47页 |
3.2.1 CIM扩展建模基本流程 | 第39-41页 |
3.2.2 模型的差异化分析技术 | 第41-43页 |
3.2.3 设备属性扩展机制 | 第43-45页 |
3.2.4 设备网络拓扑连接关系描述 | 第45-47页 |
3.3 互动用户与分布式能源扩展建模 | 第47-57页 |
3.3.1 智能家居扩展建模 | 第47-52页 |
3.3.2 电动汽车扩展建模 | 第52-53页 |
3.3.3 充换电站扩展建模 | 第53-55页 |
3.3.4 分布式电源扩展建模 | 第55-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主动配电网信息交互技术 | 第58-103页 |
4.1 引言 | 第58-60页 |
4.2 主动配电网多信息模型融合 | 第60-88页 |
4.2.1 多信息模型的差异化分析 | 第60-71页 |
4.2.2 IEC61850/IEC61968信息模型融合 | 第71-82页 |
4.2.3 基于融合模型的主动配电网消息设计 | 第82-85页 |
4.2.4 消息体子集格式XSD设计 | 第85-88页 |
4.3 基于本体的主动配电网信息模型一致性校验 | 第88-94页 |
4.3.1 主动配电网信息交换模型 | 第88-89页 |
4.3.2 主动配电网模型校验机制 | 第89-93页 |
4.3.3 基于本体的主动配电网信息模型验证算法 | 第93-94页 |
4.4 主动配电网消息及配置文件一致性测试 | 第94-101页 |
4.4.1 一致性测试的元数据 | 第95页 |
4.4.2 一致性测试规则 | 第95-99页 |
4.4.3 元数据及规则驱动的一致性测试方法框架 | 第99-100页 |
4.4.4 一致性测试方法的应用模式 | 第100-10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主配网协同调度方法研究 | 第103-115页 |
5.1 引言 | 第103页 |
5.2 主配电网协同优化调度框架 | 第103-105页 |
5.3 主网调度关键技术 | 第105-109页 |
5.3.1 主网日前优化调度 | 第105-107页 |
5.3.2 主网调度滚动修编 | 第107-108页 |
5.3.3 主网实时调度 | 第108-109页 |
5.4 配网调度关键技术 | 第109-110页 |
5.4.1 配网日前负荷需求管理 | 第109-110页 |
5.4.2 基于激励的负荷最优控制 | 第110页 |
5.5 算例分析 | 第110-11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5-118页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115-116页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16页 |
6.3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6页 |
附录 | 第126-132页 |
附录 1 | 第126-128页 |
附录 2 | 第128-130页 |
附录 3 | 第130-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