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诗歌中的悲凉意蕴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8页 |
二、陶渊明诗歌研究源流 | 第8-9页 |
三、陶渊明诗歌中悲凉意蕴的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第一章 陶渊明诗歌中悲凉意蕴的内涵 | 第11-25页 |
第一节 凡人之生活贫困——“清贫略难俦”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士人之理想失落——“有志不获骋” | 第13-18页 |
一、晋末乱世,心怀奉儒理想 | 第13-14页 |
二、初涉仕途,品尝官场艰辛 | 第14-15页 |
三、桓玄篡晋,希望重燃复息 | 第15-17页 |
四、致仕彭泽,不为斗米折腰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哲人之生命意识——“万物自森著” | 第18-21页 |
一、对生死问题的关注 | 第18-19页 |
二、祭诗中体现的悲痛 | 第19-20页 |
三、自然生命观的局限 | 第20-21页 |
第四节 逸人之精神孤独——“偶影独自游” | 第21-25页 |
一、侪辈鲜有志同道合 | 第22-23页 |
二、妻子难以体谅理解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陶渊明诗歌中表达悲凉意蕴的方式 | 第25-39页 |
第一节 借自然意象抒发悲情 | 第25-29页 |
一、栖栖失群鸟 | 第26-27页 |
二、瑟瑟悲凄风 | 第27-28页 |
三、飘飘无依云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以人文意象体现忧虑 | 第29-34页 |
一、解忧杜康酒 | 第30-31页 |
二、消愁无弦琴 | 第31-32页 |
三、傲霜延寿菊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咏人物典故隐含愁怨 | 第34-39页 |
一、贤士——怀才不遇 | 第34-36页 |
二、斗士——至死抗争 | 第36-37页 |
三、贫士——知音难觅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陶渊明诗歌中悲凉意蕴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39-50页 |
第一节 易代特殊社会的影响 | 第39-41页 |
一、动荡不安的环境 | 第39-40页 |
二、个体意识的觉醒 | 第40页 |
三、等级森严的制度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诗骚文学渊源的承袭 | 第41-46页 |
一、对《诗经》的继承 | 第41-43页 |
二、对《楚辞》的沿袭 | 第43-46页 |
第三节 地域文化因素的熏陶 | 第46-50页 |
一、江州儒玄的冲击交融 | 第47-48页 |
二、浔阳郡人的排挤遭遇 | 第48页 |
三、楚地商音的慷慨悲声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陶渊明作品悲喜分类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