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发动机论文--往复式发动机论文--部件、零件论文--燃料供给系统论文

含缺陷CNG-2气瓶安全分析与试验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本实验室近年来研究成果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页
        1.3.2 重点和难点第19-20页
    1.4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第二章 CNG-2 气瓶有限元分析第21-33页
    2.1 有限单元法介绍及ANSYS软件概述第21-24页
        2.1.1 有限元法基本思路第21-23页
        2.1.2 有限元分析基本步骤第23页
        2.1.3 ANSYS软件简介第23-24页
    2.2 气瓶结构及参数特征第24-26页
        2.2.1 气瓶基本几何尺寸第24-25页
        2.2.2 气瓶主要技术参数第25页
        2.2.3 内衬材料参数第25-26页
        2.2.4 缠绕层材料参数第26页
    2.3 CNG-2 气瓶有限元模型建立第26-31页
        2.3.1 设置单元类型和材料属性第27-28页
        2.3.2 建立气瓶几何模型第28-29页
        2.3.3 几何模型划分网格第29-30页
        2.3.4 约束、加载与求解第30-31页
    2.4 路径设置与数据提取第31页
    2.5 仿真分析原理及方法第31-32页
        2.5.1 仿真分析原理第31-32页
        2.5.2 仿真分析方法第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含缺陷CNG-2 气瓶应力分析第33-48页
    3.1 气瓶内胆(内表面)封头与筒体连接处缺陷应力分析第33-39页
        3.1.1 缺陷气瓶有限元模型建立第33-34页
        3.1.2 缺陷深度对环向应力和轴向应力的影响第34-36页
        3.1.3 缺陷深度对剪切应力的影响第36页
        3.1.4 缺陷深度对应力强度和等效应力的影响第36-39页
    3.2 气瓶内胆端部缺陷应力分析第39-47页
        3.2.1 缺陷气瓶有限元模型建立第39-40页
        3.2.2 缺陷深度对环向应力和轴向应力的影响第40-43页
        3.2.3 缺陷深度对剪切应力的影响第43-45页
        3.2.4 缺陷深度对应力强度和等效应力的影响第45-47页
    3.3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含缺陷CNG-2 气瓶疲劳寿命研究第48-60页
    4.1 金属内胆的疲劳研究第48-51页
        4.1.1 相关术语第48-49页
        4.1.2 影响金属内胆疲劳强度的因素第49-51页
    4.2 复合材料疲劳寿命研究第51-52页
        4.2.1 单向复合材料疲劳损伤机理第51-52页
        4.2.2 单向复合材料拉伸疲劳的疲劳寿命图第52页
    4.3 气瓶疲劳寿命研究方法第52-54页
    4.4 缺陷深度和余压对气瓶疲劳寿命的影响第54-58页
    4.5 气瓶使用准则第58-59页
    4.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气瓶检测试验研究第60-81页
    5.1 试验设计思路第60-61页
    5.2 试验材料选取第61-62页
    5.3 数值仿真设计第62-65页
    5.4 试验装置设计及制造第65-68页
        5.4.1 筒体壁厚设计第65-66页
        5.4.2 筒体长度设计第66-67页
        5.4.3 试验模型强度计算第67-68页
    5.5 试验测试流程第68-74页
        5.5.1 试验原理及方法第68-69页
        5.5.2 试验前准备第69-70页
        5.5.3 试验工况设定及测试第70-72页
        5.5.4 试验测试结果第72-74页
    5.6 模拟仿真结果第74-75页
    5.7 试验测试与模拟仿真结果对比分析第75-80页
        5.7.1 筒体外壁压力对比第76-77页
        5.7.2 缠绕层拉力对比第77-79页
        5.7.3 误差分析第79-80页
    5.8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结论第81-82页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附件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参与非生物胁迫响应的DNA甲基化调控因子的筛选与功能分析
下一篇:ADH1B基因多态性与上消化呼吸道肿瘤易感性关系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