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2章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及概念 | 第23-28页 |
2.1 股权激励理论 | 第23-25页 |
2.1.1 股权激励的概念 | 第23页 |
2.1.2 股权激励的特征 | 第23-24页 |
2.1.3 股权激励的效应 | 第24-25页 |
2.2 盈余管理理论 | 第25-26页 |
2.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 第25页 |
2.2.2 盈余管理的动因 | 第25-26页 |
2.2.3 盈余管理的方法 | 第26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2.3.1 契约理论 | 第26页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6-27页 |
2.3.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股权激励的委托-代理博弈分析 | 第28-33页 |
3.1 股权激励的委托-代理博弈机制 | 第28-31页 |
3.1.1 委托-代理理论分析 | 第28页 |
3.1.2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博弈分析 | 第28-31页 |
3.2 契约理论的不完备性分析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股权激励强度对盈余管理程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3-41页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33页 |
4.1.1 理论分析 | 第33页 |
4.1.2 研究假设 | 第33页 |
4.2 股权激励强度对盈余管理程度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33-39页 |
4.2.1 样本的来源 | 第33-34页 |
4.2.2 变量设定 | 第34-37页 |
4.2.3 模型构建 | 第37页 |
4.2.4 检验模型回归分析 | 第37-39页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股权激励前后盈余管理程度对比的实证分析 | 第41-56页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41-43页 |
5.1.1 理论分析 | 第41-42页 |
5.1.2 研究假设 | 第42-43页 |
5.2 股权激励前后盈余管理程度对比实证检验 | 第43-54页 |
5.2.1 样本的来源 | 第43页 |
5.2.2 变量设定 | 第43-48页 |
5.2.3 模型构建 | 第48页 |
5.2.4 检验模型回归分析 | 第48-54页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合理使用股权激励规范盈余管理的建议 | 第56-58页 |
6.1 研究启示 | 第56-57页 |
6.2 合理化建议 | 第5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1 样本公司资产总计 | 第62-67页 |
附录2 样本公司负债总计 | 第67-72页 |
附录3 样本公司投资收益 | 第72-77页 |
附录4 样本公司营业外收入 | 第77-82页 |
附录5 样本公司营业外支出 | 第82-87页 |
附录6 样本公司市场回报率、激励标的物、从授权日到可行权日的月数 | 第87-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