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0-12页 |
1.2.1 视觉景观 | 第10-11页 |
1.2.2 景观格局 | 第11页 |
1.2.3 负氧离子 | 第11-12页 |
1.3 公园感知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1 公园感知研究进展的视角 | 第12-13页 |
1.3.2 视觉景观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3 负氧离子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16-21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6-17页 |
2.2 研究资料和数据的来源 | 第17-18页 |
2.2.1 文献查阅 | 第17页 |
2.2.2 现场调查以及实际操作 | 第17-18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2.3.1 视觉景观的研究方法 | 第18页 |
2.3.2 景观格局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3.3 负氧离子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公园视觉景观质量评价的实例分析 | 第21-32页 |
3.1 上海市公园现状 | 第21页 |
3.2 公园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3.3 公园实例 | 第22-23页 |
3.4 评价程序 | 第23-28页 |
3.4.1 实地评价 | 第24页 |
3.4.2 美景度的评价 | 第24-28页 |
3.5 结果分析 | 第28-32页 |
3.5.1 公园美景度值 | 第28-30页 |
3.5.2 影响因子分析 | 第30-32页 |
第四章上海公园景观格局的实例分析 | 第32-43页 |
4.1 研究数据的划分 | 第32-35页 |
4.1.1 划分斑块类型 | 第32页 |
4.1.2 提取斑块信息 | 第32-33页 |
4.1.3 选取景观格局分析指标 | 第33页 |
4.1.4 景观格局指标的选取原因 | 第33-35页 |
4.2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 第35-40页 |
4.2.1 滨江森林公园数据统计 | 第37页 |
4.2.2 佘山森林公园数据统计 | 第37-38页 |
4.2.3 共青森林公园数据统计 | 第38页 |
4.2.4 上海延中公园数据统计 | 第38-39页 |
4.2.5 海湾森林公园数据统计 | 第39-40页 |
4.2.6 滨海森林公园数据统计 | 第40页 |
4.3 公园景观数据分析 | 第40-43页 |
4.3.1 公园景观破碎度指数分析 | 第40-41页 |
4.3.2 公园景观多样性指数的分析 | 第41-42页 |
4.3.3 公园景观廊道密度指数的分析 | 第42-43页 |
第五章 上海公园负氧离子的实例分析 | 第43-50页 |
5.1 上海6大公园负氧离子的实地测量 | 第43-44页 |
5.2 公园负氧离子的数据分析 | 第44-50页 |
5.2.1 负氧离子数据 | 第44-49页 |
5.2.2 负氧离子数据分析 | 第49-50页 |
第六章 上海市公园美景度与景观格局、负氧离子的关联性 | 第50-55页 |
6.1 美景度的确定 | 第50页 |
6.2 公园景观格局指数与美景度的关联性 | 第50-52页 |
6.2.1 公园景观格局指数 | 第50-51页 |
6.2.2 公园景观格局指数与美景度的关联性分析 | 第51-52页 |
6.3 公园负氧离子值与美景度的关联性 | 第52页 |
6.4 分析结论 | 第52-55页 |
第七章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1 | 第59-64页 |
附录 2 | 第64-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