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倡导 | 第15页 |
1.1.2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 第15页 |
1.1.3 城乡一体化建设及发展的客观需求 | 第15页 |
1.1.4 人们休闲放松的心理需求和康体意识的增强 | 第15-16页 |
1.1.5 乡村公园的发展现况堪忧 | 第16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1.2.1 乡村相关概念的诠释 | 第16-17页 |
1.2.2 公园 | 第17页 |
1.2.3 乡村公园 | 第17-18页 |
1.2.4 乡村公园与其他类型公园的比较 | 第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8-20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4-2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2 乡村公园的发展特征与功能分析 | 第27-34页 |
2.1 乡村公园的景观特征 | 第27页 |
2.2 乡村公园建设用地及资金来源 | 第27-28页 |
2.3 乡村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及行为特征 | 第28-29页 |
2.4 乡村公园的类型划分 | 第29-31页 |
2.5 乡村公园的选址特点 | 第31页 |
2.6 乡村公园的功能特点 | 第31-34页 |
2.6.1 游憩功能 | 第32页 |
2.6.2 生态功能 | 第32页 |
2.6.3 美学功能 | 第32页 |
2.6.4 科普教育功能 | 第32-33页 |
2.6.5 社会服务功能 | 第33页 |
2.6.6 经济功能 | 第33-34页 |
3 以功能为主导的乡村公园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 | 第34-51页 |
3.1 评价目标和意义 | 第34页 |
3.2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第34-35页 |
3.3 以功能为主导的乡村公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49页 |
3.3.1 以功能为主导的乡村公园评价模型的介绍 | 第35-36页 |
3.3.2 以功能为主导的乡村公园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6-42页 |
3.3.3 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与其一致性检验 | 第42-45页 |
3.3.4 层次总排序与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3.4 以功能为主导的乡村公园综合评价办法 | 第49-51页 |
4 实例研究 | 第51-74页 |
4.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背景 | 第51-52页 |
4.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51页 |
4.1.2 气候特征 | 第51页 |
4.1.3 研究背景 | 第51-52页 |
4.2 福州市乡村公园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 第52-60页 |
4.2.1 调查对象、方法和时间 | 第52页 |
4.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52-60页 |
4.3 以功能为主导的乡村公园综合评价案例研究 | 第60-68页 |
4.3.1 洪春松涛园 | 第61-64页 |
4.3.2 龙湖公园 | 第64-66页 |
4.3.3 九头马公园 | 第66-68页 |
4.4 综合评分结果及分析 | 第68-72页 |
4.4.1 洪春松涛园评价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4.4.2 龙湖公园评价结果分析 | 第71页 |
4.4.3 九头马公园评价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4.5 总结 | 第72-74页 |
5 乡村公园的造景要素设计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性研究 | 第74-88页 |
5.1 道路系统设计 | 第74-77页 |
5.1.1 公园出入口 | 第74-75页 |
5.1.2 广场 | 第75页 |
5.1.3 停车场 | 第75-76页 |
5.1.4 园路 | 第76-77页 |
5.2 地形设计 | 第77-79页 |
5.2.1 陆地 | 第77-78页 |
5.2.2 水体 | 第78-79页 |
5.3 绿化景观设计 | 第79-81页 |
5.3.1 绿化景观的功能组织 | 第79页 |
5.3.2 绿化景观的生态效益 | 第79页 |
5.3.3 树种的科学合理 | 第79-81页 |
5.4 公共设施设计 | 第81-87页 |
5.4.1 公共设施配置 | 第81-83页 |
5.4.2 主要公共设施的设计要点 | 第83-87页 |
5.5 乡村公园的造景要素设计与乡村公园评价体系指标的对应性 | 第87-88页 |
6 结语 | 第88-91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8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一 | 第95-97页 |
附录二 | 第97-100页 |
附录三 | 第100-103页 |
附录四 | 第103-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