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6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9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9-21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19-20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21-30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9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30-3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34-36页 |
第2章 1902—1911 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 第36-78页 |
2.1 数学教育制度 | 第36-43页 |
2.1.1 数学课程设置的演变 | 第36-39页 |
2.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审定经过 | 第39-43页 |
2.2 中学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 第43-47页 |
2.3 翻译美国的三角学教科书个案分析 | 第47-59页 |
2.4 翻译日本的三角学教科书个案分析 | 第59-75页 |
2.5 小结 | 第75-78页 |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 第78-100页 |
3.1 数学教育制度 | 第78-83页 |
3.1.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 第78-80页 |
3.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审定经过 | 第80-83页 |
3.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中学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 第83-85页 |
3.3 个案分析——以《共和国教科书平三角大要》为例 | 第85-96页 |
3.4 小结 | 第96-100页 |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 第100-142页 |
4.1 初中三角学教科书发展概况 | 第100-115页 |
4.1.1 混合时期(1923—1928) | 第100-108页 |
4.1.2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 | 第108-112页 |
4.1.3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初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 第112-115页 |
4.2 高中三角学教科书发展概况 | 第115-120页 |
4.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 第115-118页 |
4.2.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高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 第118-120页 |
4.3 个案分析——以《复兴教科书三角》为例 | 第120-139页 |
4.4 小结 | 第139-142页 |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 第142-180页 |
5.1 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审定经过 | 第142-144页 |
5.2 初中三角学教科书 | 第144-156页 |
5.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 第144-146页 |
5.2.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初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 第146-151页 |
5.2.3 案例分析——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数值三角法》为例 | 第151-156页 |
5.3 高中三角学教科书 | 第156-177页 |
5.3.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 第156-160页 |
5.3.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高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 第160-168页 |
5.3.3 案例分析——以《新三角学讲义》为例 | 第168-177页 |
5.4 小结 | 第177-180页 |
第6章 1912—1949年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 第180-226页 |
6.1 历史背景 | 第180-185页 |
6.2 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 第185-189页 |
6.3 个案分析——以《温德华士平面三角法》为例 | 第189-203页 |
6.4 个案分析——以《葛氏平面三角学》为例 | 第203-223页 |
6.5 小结 | 第223-226页 |
第7章 1902—1949年中国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 | 第226-272页 |
7.1 对六个三角函数发展历史的简单回顾 | 第226-232页 |
7.1.1 正弦和余弦的名称及符号 | 第226-227页 |
7.1.2 正切和余切的名称及符号 | 第227-228页 |
7.1.3 正割和余割的名称及符号 | 第228-229页 |
7.1.4 十八世纪后三角函数符号的演变 | 第229-232页 |
7.2 1902—1911年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 | 第232-247页 |
7.2.1 研究对象 | 第232-233页 |
7.2.2 三角函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 第233-240页 |
7.2.3 三角函数内容设置的比较 | 第240-247页 |
7.3 1912—1949年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 | 第247-268页 |
7.3.1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三角学教科书 | 第248-254页 |
7.3.2 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三角学教科书 | 第254-268页 |
7.4 小结 | 第268-272页 |
7.4.1“三角函数”概念 | 第268-269页 |
7.4.2“三角函数”内容 | 第269-272页 |
第8章 结语 | 第272-295页 |
8.1 影响 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 第272-280页 |
8.1.1 内部因素 | 第272-275页 |
8.1.2 外部因素 | 第275-280页 |
8.2 三角学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 第280-291页 |
8.2.1 宏观特点 | 第281-285页 |
8.2.2 微观特点 | 第285-291页 |
8.3 启示与借鉴 | 第291-294页 |
8.3.1 从模仿到创新——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立场 | 第291-292页 |
8.3.2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混合与分科的“钟摆现象” | 第292-293页 |
8.3.3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强大的教科书编纂团队 | 第293-294页 |
8.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94-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295-308页 |
致谢 | 第308-31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3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