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5页 |
1.1.1 全球生态危机引发环境保护运动 | 第10-11页 |
1.1.2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催生人居环境与绿色建筑探索 | 第11-13页 |
1.1.3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基本情况 | 第13-14页 |
1.1.4 保障房与绿色建筑是我国建设领域两个突出问题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8页 |
1.2.1 保障房绿建研究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 第15页 |
1.2.2 开展中小城市保障房绿建策略研究,具有未雨绸缪的作用 | 第15-16页 |
1.2.3 豫西南地区气候与文化,使研究具有“普遍的”地域代表性 | 第16-17页 |
1.2.4 本文的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3.1 国外保障房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2 我国保障房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3 我国保障房绿色建筑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研究范围 | 第28-29页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8页 |
1.5.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8-29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9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2章 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31-50页 |
2.1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第31-41页 |
2.1.1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建筑 | 第31-33页 |
2.1.2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第33-41页 |
2.2 保障房建筑 | 第41-44页 |
2.2.1 保障房的概念 | 第41页 |
2.2.2 保障房的发展 | 第41-43页 |
2.2.3 保障房的分类 | 第43-44页 |
2.3 生态住区与绿色住宅 | 第44-49页 |
2.3.1 生态住区 | 第44页 |
2.3.2 绿色住宅 | 第44-45页 |
2.3.3 绿色保障房技术要点 | 第45-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南阳市保障房建设现状 | 第50-86页 |
3.1 南阳市区域环境及人居现状 | 第50-57页 |
3.1.1 自然环境条件 | 第50-53页 |
3.1.2 经济与社会发展 | 第53页 |
3.1.3 城市布局分析 | 第53-54页 |
3.1.4 住宅建筑特点分析及发展概况 | 第54-57页 |
3.2 南阳市保障房建设现状 | 第57-58页 |
3.3 南阳市保障房现状调研 | 第58-84页 |
3.3.1 调研社区简介 | 第58-66页 |
3.3.2 调查内容 | 第66-75页 |
3.3.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75-8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4章 南阳市保障房绿色建筑应用技术研究 | 第86-164页 |
4.1 案例介绍 | 第86-93页 |
4.1.1 项目概况 | 第86-88页 |
4.1.2 基地分析 | 第88页 |
4.1.3 设计定位 | 第88-93页 |
4.2 规划设计阶段 | 第93-109页 |
4.2.1 被动的规划设计 | 第93-97页 |
4.2.2 社区热环境改善技术 | 第97-100页 |
4.2.3 软件模拟分析 | 第100-107页 |
4.2.4 方案修正 | 第107-109页 |
4.3 建筑设计阶段 | 第109-131页 |
4.3.1 设计原则和设计要求 | 第109-110页 |
4.3.2 居民生活习惯和传统套型分析 | 第110-112页 |
4.3.3 结合生活习惯和体形系数的套型优化设计 | 第112-117页 |
4.3.4 室内环境质量分析 | 第117-123页 |
4.3.5 被动节能技术研究 | 第123-128页 |
4.3.6 节能测算 | 第128-131页 |
4.4 绿色能源应用技术 | 第131-145页 |
4.4.1 绿色能源在社区中的甄选 | 第132-140页 |
4.4.2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 第140-145页 |
4.5 节约型绿化技术 | 第145-160页 |
4.5.1 节约型园林的概念 | 第145-146页 |
4.5.2 社区绿地设计原则 | 第146-148页 |
4.5.3 南阳市乡土植物资源 | 第148-149页 |
4.5.4 节约型社区绿地设计策略 | 第149-159页 |
4.5.5 社区绿地碳汇量计算 | 第159-160页 |
4.6 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 第160-161页 |
4.6.1 中水回用 | 第160页 |
4.6.2 雨水收集 | 第160-161页 |
4.7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 第161-16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62-164页 |
第5章 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评价系统 | 第164-179页 |
5.1 编制指导思想与原则 | 第164-165页 |
5.1.1 指导思想 | 第164页 |
5.1.2 编制原则 | 第164-165页 |
5.2 指标体系 | 第165-171页 |
5.2.1 体系构成 | 第165-168页 |
5.2.2 评分指标 | 第168-169页 |
5.2.3 指标汇总 | 第169-171页 |
5.3 软件系统 | 第171-178页 |
5.3.1 开发目的 | 第171页 |
5.3.2 使用人员 | 第171-172页 |
5.3.3 系统特点 | 第172-174页 |
5.3.4 软件系统使用说明 | 第174-1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78-179页 |
第6章 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评价系统实例验证 | 第179-202页 |
6.1 应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价 | 第179-185页 |
6.1.1 标准简介 | 第179页 |
6.1.2 自评过程 | 第179-180页 |
6.1.3 自评结果 | 第180-185页 |
6.2 应用《河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价 | 第185-191页 |
6.2.1 标准简介 | 第185页 |
6.2.2 自评过程 | 第185-186页 |
6.2.3 自评结果 | 第186-191页 |
6.3 应用《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评价系统》评价 | 第191-200页 |
6.3.1 系统简介 | 第191-192页 |
6.3.2 自评过程 | 第192页 |
6.3.3 自评结果 | 第192-200页 |
6.4 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 第200-20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201-20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02-206页 |
7.1 结论 | 第202-203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203-204页 |
7.3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 第204页 |
7.4 展望 | 第204-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206-215页 |
附录一 建筑节能设计报告书居住建筑 | 第215-241页 |
附录二 南阳龙祥世纪家园太阳能热水工程设计方件 | 第241-256页 |
附录三 豫西南地区绿色建筑评价系统指标体系 | 第256-270页 |
附录四 龙祥世纪家园一期工程绿色建筑预评估报告 | 第270-276页 |
附录五 河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示自评估报告(住宅建筑) | 第276-288页 |
附录六 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设计标示自评报告 | 第288-293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293-295页 |
致谢 | 第295-2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