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念与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2.1.1 高新技术企业 | 第16-17页 |
2.1.2 研发投入 | 第17-18页 |
2.1.3 企业绩效 | 第18页 |
2.2 研究与开发理论 | 第18-21页 |
2.2.1 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内涵 | 第18-19页 |
2.2.2 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主要特点 | 第19-21页 |
2.3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21-22页 |
2.3.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21页 |
2.3.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21-22页 |
2.3.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第22页 |
2.3.4 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 | 第22页 |
2.4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4.1 研发绩效评价的概念 | 第22-23页 |
2.4.2 研发绩效评价的主要类型 | 第23页 |
2.4.3 研发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2.4.4 研发绩效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2.5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5-32页 |
2.5.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5-27页 |
2.5.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7-30页 |
2.5.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30-32页 |
第3章 实证研究设计 | 第32-40页 |
3.1 研究变量与指标的选取 | 第32-34页 |
3.1.1 R&D投入指标的选取 | 第32页 |
3.1.2 R&D产出指标的选取(企业绩效指标的选取) | 第32-34页 |
3.1.3 控制变量的选择 | 第34页 |
3.2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 第34-35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35-38页 |
3.3.1 R&D投入与企业的盈利能力 | 第35-37页 |
3.3.2 R&D投入与企业的成长能力 | 第37页 |
3.3.3 R&D投入与企业的创新能力 | 第37-38页 |
3.3.4 R&D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的滞后效应以及累积效应研究 | 第38页 |
3.4 研究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第4章 上市公司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第40-59页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0-42页 |
4.1.1 样本企业R&D投入强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0页 |
4.1.2 样本企业R&D投入绝对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4.1.3 样本企业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4.2 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9页 |
4.2.1 研发投入与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性 | 第42-45页 |
4.2.2 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能力的相关性 | 第45-47页 |
4.2.3 研发投入与企业创新能力相关性 | 第47-49页 |
4.3 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回归分析 | 第49-53页 |
4.3.1 研发投入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回归分析 | 第49-50页 |
4.3.2 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能力的回归分析 | 第50-52页 |
4.3.3 研发投入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 | 第52-53页 |
4.4 企业研发投入产出的滞后性以及累积效应研究 | 第53-57页 |
4.4.1 研发投入滞后效应研究 | 第53-55页 |
4.4.2 研发投入的累积效应研究 | 第55-57页 |
4.5 本章研究结果 | 第57-59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9-63页 |
5.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5.2 对策与建议 | 第60-62页 |
5.2.1 对企业的建议 | 第61页 |
5.2.2 对政府的建议 | 第61-62页 |
5.3 本文的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