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美国新生研讨课研究--以南卡罗来纳大学101项目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1.1.1 大学新生的“心声” | 第11页 |
1.1.2 开放课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冲击 | 第11-12页 |
1.1.3 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3.1 研讨课 | 第13页 |
1.3.2 新生研讨课 | 第13-15页 |
1.3.3 学习共同体 | 第15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4.1 美国新生研讨课 | 第15-19页 |
1.4.2 学习共同体研究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5.1 文献法 | 第20页 |
1.5.2 比较研究法 | 第20页 |
1.5.3 案例分析法 | 第20-22页 |
2 美国大学新生研讨课概况 | 第22-33页 |
2.1 美国大学新生研讨课发展状况 | 第22-23页 |
2.1.1 美国新生研讨课的产生 | 第22-23页 |
2.1.2 美国新生研讨课的发展 | 第23页 |
2.1.3 美国新生研讨课的成熟 | 第23页 |
2.2 美国新生研讨课调查评估分析 | 第23-31页 |
2.2.1 全美新生研讨课调查评估起源 | 第23-24页 |
2.2.2 全美新生研讨课调查内容 | 第24-30页 |
2.2.3 全美新生研讨课分析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3 案例分析——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101项目 | 第33-53页 |
3.1 简史 | 第33页 |
3.1.1 学校简史 | 第33页 |
3.1.2 大学101项目简史 | 第33页 |
3.2 大学101学习共同体目标 | 第33-34页 |
3.2.1 大学101项目实施目的与原则 | 第33-34页 |
3.2.2 学生培养目标 | 第34页 |
3.2.3 学习成果评价目标 | 第34页 |
3.3 大学101学习共同体课程建构 | 第34-40页 |
3.3.1 课程设置 | 第34-38页 |
3.3.2 课程教学要求 | 第38页 |
3.3.3 课程阅读要求 | 第38页 |
3.3.4 课程考核要求 | 第38-40页 |
3.4 大学101学习共同体身份建构 | 第40-46页 |
3.4.1 同辈领导与研究生领袖计划 | 第40-43页 |
3.4.2 授课教师 | 第43-46页 |
3.4.3 小结 | 第46页 |
3.5 大学101学习共同体校园资源支持 | 第46-50页 |
3.5.1 学习责任使命计划 | 第46-48页 |
3.5.2 信息资源发布机构 | 第48-50页 |
3.5.3 晚宴对话项目 | 第50页 |
3.5.4 奖励机制 | 第50页 |
3.5.5 小结 | 第50页 |
3.6 大学101学习共同体实施效果 | 第50-52页 |
3.6.1 学习效果持久性 | 第50-51页 |
3.6.2 毕业率 | 第51-52页 |
3.6.3 教学质量提高 | 第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4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新生研讨课实践要素分析 | 第53-56页 |
4.1 共同的目标 | 第53页 |
4.1.1 生活归属感 | 第53页 |
4.1.2 学习者身份感 | 第53页 |
4.2 学习目的与需求 | 第53-54页 |
4.2.1 学习目的 | 第53页 |
4.2.2 学习需求 | 第53-54页 |
4.3 学习方式 | 第54页 |
4.3.1 探究性学习 | 第54页 |
4.3.2 合作性学习 | 第54页 |
4.3.3 非正式学习 | 第54页 |
4.3.4 反思性学习 | 第54页 |
4.4 合作方式 | 第54-55页 |
4.4.1 师生合作 | 第54-55页 |
4.4.2 同辈合作 | 第55页 |
4.4.3 校内资源支持与合作 | 第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5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新生研讨课建构策略 | 第56-59页 |
5.1 环境培育 | 第56页 |
5.1.1 组织生成 | 第56页 |
5.1.2 组织活动 | 第56页 |
5.1.3 组织维系 | 第56页 |
5.2 学生身份建构 | 第56-57页 |
5.2.1 身份认同 | 第56页 |
5.2.2 身份构建 | 第56-57页 |
5.3 教师共同体成长 | 第57页 |
5.3.1 教师身份的转变 | 第57页 |
5.3.2 教师专业化学习 | 第57页 |
5.4 课程设计 | 第57-58页 |
5.4.1 课程建设原则 | 第57-58页 |
5.4.2 关注默会知识的学习 | 第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6 结语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