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各国对外贸易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地方对外贸易论文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上海浦东临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9页
图目录第14-15页
表目录第15-16页
第1章 绪论第16-2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6-18页
        1.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1.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8页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18-21页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第21-22页
第2章 临空经济研究进展和理论基础第22-34页
    2.1 临空经济的定义和内涵第22-25页
        2.1.1 临空经济的定义第22-24页
        2.1.2 临空经济的内涵第24-25页
    2.2 临空经济研究综述第25-28页
        2.2.1 临空经济的理论分析第25-27页
        2.2.2 临空经济的实证研究第27-28页
        2.2.3 简要述评第28页
    2.3 临空经济的理论基础第28-34页
        2.3.1 经济区位理论第28-29页
        2.3.2 增长极理论第29-30页
        2.3.3 核心-边缘理论第30-31页
        2.3.4 产业区及产业集群理论第31页
        2.3.5 新经济地理学论第31-32页
        2.3.6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第32-34页
第3章 临空经济的典型国际案例和经验借鉴第34-47页
    3.1 典型国际案例第34-44页
        3.1.1 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第34-37页
        3.1.2 英国-伦敦-希思罗第37-39页
        3.1.3 新加坡-樟宜第39-42页
        3.1.4 美国-芝加哥-奥黑尔第42-44页
    3.2 经验借鉴第44-47页
        3.2.1 临空经济主要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第44-45页
        3.2.2 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简化手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等助力临空经济第45页
        3.2.3 临空产业发展应充分依托快速交通线进行合理布局第45-47页
第4章 上海临空经济的发展背景第47-53页
    4.1 国内外环境分析第47-49页
        4.1.1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第47页
        4.1.2 再工业化趋势的出现第47-48页
        4.1.3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48页
        4.1.4 全球城市的竞争第48-49页
    4.2 自贸区与上海临空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第49-53页
        4.2.1 中国(上海)自贸区战略第49-50页
        4.2.2 上海临空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第50-53页
第5章 上海浦东临空经济的现状第53-76页
    5.1 临空经济的产业类型和主要发展模式第53-56页
        5.1.1 临空经济的组成要素和产业类型第53-55页
        5.1.2 临空经济的主要模式第55-56页
    5.2 基本概况第56-59页
        5.2.1 地理区位第56-57页
        5.2.2 基础设施第57-58页
        5.2.3 航线运营第58-59页
    5.3 发展现状第59-67页
        5.3.1 旅客运输第59-60页
        5.3.2 货物运输第60-64页
        5.3.3 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第64-66页
        5.3.4 上海自贸区对机场保税区及周边地区发展的影响第66-67页
    5.4 主要问题第67-76页
        5.4.1 低端产业亟需进行空间置换第67-68页
        5.4.2 产业分工协作水平较低第68-70页
        5.4.3 产业多样化程度偏低第70-76页
第6章 新时期上海浦东临空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策略第76-86页
    6.1 总体思路第76-81页
        6.1.1 合理规划产业集聚第76页
        6.1.2 大力促进产业多样化第76-77页
        6.1.3 合理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开发第77-81页
    6.2 支撑对策第81-86页
        6.2.1 加快临空经济发展的政策创新第81-82页
        6.2.2 推动临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第82-83页
        6.2.3 优化临空产业的空间布局第83-86页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第86-88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86-87页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87-88页
        7.2.1 研究不足第87页
        7.2.2 研究展望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1页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和发表论文第91-92页
后记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标准必要专利许可中的利益平衡研究
下一篇:考虑车站能力的公交系统网络运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