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9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一) 微课程 | 第13-15页 |
(二) 校本微课程开发 | 第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一) 海外缘起 | 第15-18页 |
(二) 国内研究 | 第18-26页 |
(三)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6-27页 |
四、思路方法 | 第27-2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校本微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 | 第29-36页 |
一、校本微课程的意义、特点与类型 | 第29-33页 |
(一) 校本微课程的积极意义 | 第29-30页 |
(二) 校本微课程的特点 | 第30-31页 |
(三) 校本微课程的类型 | 第31-33页 |
二、校本微课程开发的注意事项与误区 | 第33-36页 |
(一) 校本微课程开发的注意事项 | 第33-34页 |
(二) 校本微课程开发的误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校本微课程的开发现状调查 | 第36-71页 |
一、调查设计 | 第36-42页 |
(一) 校本微课程的开发现状调查框架 | 第36-38页 |
(二) 调查对象的选择与基本情况 | 第38-40页 |
(三) 资料的分析 | 第40-42页 |
二、校本微课程访谈结果 | 第42-58页 |
(一) 微课程的理念 | 第42-45页 |
(二) 学校层面的开发情况 | 第45-50页 |
(三) 教师层面的开发情况 | 第50-54页 |
(四) 校本微课程整体自我评估 | 第54-58页 |
三、校本微课程问卷调查结果 | 第58-71页 |
(一) 学生对校本微课程的感兴趣程度 | 第58-60页 |
(二) 校本微课程的优势 | 第60-61页 |
(三) 影响学生对校本微课程产生好恶倾向的首要因素 | 第61-64页 |
(四) 校本微课程对专业学习的帮助 | 第64-66页 |
(五) 学生偏好的校本微课程呈现方式 | 第66-67页 |
(六) 学生偏好的校本微课程评价任务 | 第67-69页 |
(七) 学生希望校本微课程补充的资源 | 第69-71页 |
第四章 校本微课程开发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 第71-76页 |
一、校本微课程开发的经验 | 第71-73页 |
(一) 驾驭课程的领导力 | 第71页 |
(二) 协调一致的支撑团队 | 第71-72页 |
(三) 积极参与的一线教师 | 第72页 |
(四) 学会学习的学生 | 第72-73页 |
二、校本微课程开发的现存问题 | 第73-74页 |
(一) 缺少学生学习任务设计 | 第73页 |
(二) 教师课程意识不足 | 第73页 |
(三) 教师的教研活动缺乏针对性 | 第73-74页 |
(四) 没有有效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 | 第74页 |
三、校本微课程开发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74-76页 |
(一) 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 | 第74页 |
(二) 加强教师教研活动 | 第74-75页 |
(三) 及时分析学生学习数据 | 第75-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83页 |
附录1 S校微课程教学评审表 | 第78-79页 |
附录2 S校校本微课程开发情况调查访谈提纲 | 第79-81页 |
附录3 S校校本微课程开发情况调查学生问卷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后记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