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压条件下煤颗粒快速脱挥发分成焦特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2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16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论文的主要目标 | 第14-15页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加压快速热解成焦文献综述 | 第16-40页 |
2.1 煤气化反应基本过程 | 第16-17页 |
2.2 煤焦孔结构及其表征方法 | 第17-18页 |
2.3 脱挥发分条件对煤焦孔结构的影响 | 第18-28页 |
2.3.1 脱挥发分过程简述 | 第18-21页 |
2.3.2 煤种差异的影响 | 第21页 |
2.3.3 外部因素的影响 | 第21-26页 |
2.3.4 气泡演变机理模型 | 第26-27页 |
2.3.5 小结 | 第27-28页 |
2.4 煤焦孔结构对气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28-34页 |
2.4.1 本征反应与表观反应 | 第28-29页 |
2.4.2 气化反应的分区和模型 | 第29-31页 |
2.4.3 孔内扩散的影响 | 第31-33页 |
2.4.4 小结 | 第33-34页 |
2.5 加压快速热解制焦实验系统 | 第34-38页 |
2.5.1 加压丝网反应器(PWMR) | 第36页 |
2.5.2 加压沉降炉(PDTF) | 第36-37页 |
2.5.3 加压平焰燃烧器(HPFFB) | 第37页 |
2.5.4 小结 | 第37-38页 |
2.6 文献综述小结与本文目标 | 第38-40页 |
第3章 加压制焦实验过程和煤焦特性测试方法 | 第40-62页 |
3.1 加压沉降炉实验制焦 | 第40-56页 |
3.1.1 制焦系统设计、建设 | 第40-45页 |
3.1.2 系统调试运行过程及操作流程 | 第45-48页 |
3.1.3 制焦实验典型参数 | 第48-49页 |
3.1.4 原料制备、选择及焦样保存 | 第49-51页 |
3.1.5 主要气流参数估算 | 第51-52页 |
3.1.6 煤颗粒停留时间估算 | 第52-54页 |
3.1.7 煤颗粒升温速率估算 | 第54-55页 |
3.1.8 制焦工况选定 | 第55-56页 |
3.2 煤焦结构参数测试方法 | 第56-59页 |
3.2.1 煤焦显微形态 | 第56页 |
3.2.2 煤焦失重率 | 第56-57页 |
3.2.3 煤焦真密度 | 第57页 |
3.2.4 煤焦膨胀率 | 第57-58页 |
3.2.5 煤焦比表面积 | 第58页 |
3.2.6 煤焦孔结构参数 | 第58-59页 |
3.2.7 煤焦H/C | 第59页 |
3.3 反应动力学测试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3.4 实验部分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煤焦结构结果分析及气泡模型 | 第62-91页 |
4.1 煤焦结构结果分析 | 第62-75页 |
4.1.1 煤焦显微形态 | 第62-63页 |
4.1.2 煤焦失重率 | 第63-65页 |
4.1.3 煤焦真密度 | 第65-66页 |
4.1.4 煤焦膨胀率 | 第66页 |
4.1.5 煤焦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参数 | 第66-73页 |
4.1.6 煤焦H/C | 第73-74页 |
4.1.7 煤焦结构综合分析 | 第74-75页 |
4.1.8 煤焦结构研究小结 | 第75页 |
4.2 煤焦结构气泡模型 | 第75-91页 |
4.2.1 气泡模型对微观结构的表征 | 第76-80页 |
4.2.2 压力的影响机理 | 第80-85页 |
4.2.3 温度的影响机理 | 第85-89页 |
4.2.4 气泡模型研究小结 | 第89-91页 |
第5章 煤焦反应动力学结果分析 | 第91-112页 |
5.1 反应动力学数据处理方法 | 第91-97页 |
5.1.1 本征反应动力学参数 | 第91-94页 |
5.1.2 扩散系数 | 第94-96页 |
5.1.3 有效因子及Thiele模数 | 第96-97页 |
5.2 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 | 第97-103页 |
5.2.1 TGA测试结果 | 第97-99页 |
5.2.2 压力对煤焦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99-101页 |
5.2.3 温度对煤焦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5.3 扩散系数与Thiele模数计算结果 | 第103-106页 |
5.4 表观反应在高温高压下的预测 | 第106-111页 |
5.5 反应动力学研究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12-114页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12页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12-113页 |
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