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立轴冲击破概况 | 第10-14页 |
1.2.1 立轴冲击式破碎机简介 | 第10-11页 |
1.2.2 岩石破碎理论 | 第11-13页 |
1.2.3 立轴冲击式破碎机生产过程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3.1 冲击破碎的实验研究 | 第16-19页 |
1.3.2 冲击破碎的模拟仿真研究 | 第19-22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第2章 石灰石物料物理力学特性的获取 | 第25-45页 |
2.1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和力学模型 | 第25-27页 |
2.2 EDEM软件的基本功能及组成 | 第27-28页 |
2.3 Hert-Mindlin(no slip) 无滑动接触模型与理论 | 第28-30页 |
2.4 石灰石物料物理特性的测定 | 第30-34页 |
2.4.1 物料粒径的测定与分析 | 第30-31页 |
2.4.2 石灰石密度的测量 | 第31页 |
2.4.3 物料弹性模量的测定 | 第31-34页 |
2.5 岩石物料接触参数的测定 | 第34-39页 |
2.5.1 岩石颗粒碰撞恢复系数测定 | 第34-36页 |
2.5.2 岩石物料间静摩擦系数测定 | 第36-39页 |
2.6 滚动摩擦系数获取与接触参数验证 | 第39-42页 |
2.6.1 滚动摩擦系数仿真计算 | 第39-40页 |
2.6.2 石灰石离散元接触模型参数验证 | 第40-4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第3章 石灰石颗粒离散元模型构建及参数标定 | 第45-69页 |
3.1 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颗粒黏结模型 | 第45-47页 |
3.2 构建具有微结构面和初始裂纹的石灰石离散元模型 | 第47-55页 |
3.2.1 岩石颗粒构建思路 | 第47页 |
3.2.2 颗粒聚合体的形成及内部填充方式的选择 | 第47-52页 |
3.2.3 具有岩石力学性能的颗粒模型建立 | 第52-55页 |
3.3 具有微结构面和初始裂纹的石灰石离散元模型参数标定 | 第55-68页 |
3.3.1 单颗粒冲击破碎实验平台的构建 | 第56-58页 |
3.3.2 EDEM中撞击破碎仿真模型的构建 | 第58-59页 |
3.3.3 EDEM中内聚颗粒黏结参数的选取 | 第59-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石灰石及其内聚颗粒模型破碎特性研究 | 第69-85页 |
4.1 单颗粒冲击破碎实验及仿真方法 | 第69-70页 |
4.2 破碎特性提取与评价指标 | 第70-73页 |
4.2.1 冲击破碎粒度分布 | 第70-72页 |
4.2.2 真实破碎比与成砂率 | 第72-73页 |
4.3 不同速度冲击破碎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73-76页 |
4.3.1 冲击速度对破碎后粒度分布的影响 | 第73-75页 |
4.3.2 冲击速度对破碎比、成砂率的影响 | 第75-76页 |
4.4 不同粒径冲击破碎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76-79页 |
4.4.1 物料粒径对颗粒破碎后粒度分布的影响 | 第76-78页 |
4.4.2 物料粒径对破碎比、成砂率的影响 | 第78-79页 |
4.5 不同撞击角冲击破碎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79-84页 |
4.5.1 冲击角度对破碎后粒度分布的影响 | 第80-82页 |
4.5.2 撞击角度对破碎比、成砂率的影响 | 第82-8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5.1 总结 | 第85-86页 |
5.2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