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2-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页 |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1.4.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2 重庆高山草场旅游景区景观规划现状问题分析 | 第19-24页 |
| 2.1 重庆高山草甸旅游景区景观规划建设中凸显的问题 | 第19-22页 |
| 2.1.1 对自然生态资源的破坏 | 第19-20页 |
| 2.1.2 对原生人文资源的破坏 | 第20页 |
| 2.1.3 忽略地貌特异性,同质化开发现象严重 | 第20-21页 |
| 2.1.4 片面注重景观视觉形象,忽略游客的互动体验 | 第21-22页 |
| 2.1.5 景区项目规划设计缺乏合理性与特色性 | 第22页 |
| 2.2 对重庆高山草场旅游景区景观规划建设的反思 | 第22-23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重庆高山草场景观的要素特征及旅游需求 | 第24-32页 |
| 3.1 重庆高山草场景观的要素特征 | 第24-29页 |
| 3.1.1 地域性特征 | 第24-25页 |
| 3.1.2 生物性特征 | 第25-26页 |
| 3.1.3 人文性特征 | 第26-27页 |
| 3.1.4 景观性特征 | 第27-29页 |
| 3.2 重庆高山草场旅游景区的旅游需求 | 第29-30页 |
| 3.2.1 参与性需求 | 第29页 |
| 3.2.2 真实性需求 | 第29页 |
| 3.2.3 系统性需求 | 第29-30页 |
| 3.2.4 差异性需求 | 第30页 |
| 3.3 重庆高山草场景观要素及旅游需求对旅游景区规划的参考意义 | 第30-3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4 重庆高山草场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 第32-36页 |
| 4.1 规划原则 | 第32-34页 |
| 4.1.1 自然生态原则 | 第32页 |
| 4.1.2 交通合理原则 | 第32-33页 |
| 4.1.3 体验互动原则 | 第33页 |
| 4.1.4 乡土美学原则 | 第33-34页 |
| 4.1.5 关联发展原则 | 第34页 |
| 4.2 重庆高山草场旅游景区景观的规划策略 | 第34-35页 |
| 4.2.1 多因子综合考虑 | 第34页 |
| 4.2.2 适应现代旅游需求 | 第34-35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5 重庆高山草场旅游景区景观规划实践应用研究——以石柱千野草场景观规划为例 | 第36-64页 |
| 5.1 项目概况 | 第36-37页 |
| 5.2 现状分析 | 第37-42页 |
| 5.2.1 自然生态现状 | 第37-39页 |
| 5.2.2 建筑聚落环境现状 | 第39-40页 |
| 5.2.3 产业现状 | 第40页 |
| 5.2.4 民俗文化现状 | 第40-42页 |
| 5.3 规划设计对策 | 第42-61页 |
| 5.3.1 保护并梳理生态本底 | 第42-45页 |
| 5.3.2 完善旅游系统及构建连续的交通系统 | 第45-52页 |
| 5.3.3 打造体验式旅游项目 | 第52-57页 |
| 5.3.4 融合原生人文要素与项目规划 | 第57-60页 |
| 5.3.5 完善生态智慧科普标示系统 | 第60-61页 |
| 5.4 千野草场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后评估 | 第61-62页 |
| 5.4.1 规划中可借鉴的经验 | 第61-62页 |
| 5.4.2 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 第62页 |
| 5.5 本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6 结语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