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注释表 | 第14-15页 |
| 缩略词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 1.2 复合材料结构低速冲击失效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 1.2.1 复合材料结构面外冲击损伤试验研究 | 第19-21页 |
| 1.2.2 复合材料结构面外冲击损伤数值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 1.2.3 复合材料加筋板边缘冲击失效机理研究 | 第23-24页 |
| 1.3 复合材料结构层间分层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 1.3.1 虚拟裂纹闭合技术(VCCT) | 第24-25页 |
| 1.3.2 粘聚区模型(CZM) | 第25-27页 |
| 1.3.3 基于裂纹扩展机理的分层表征方法 | 第27页 |
| 1.4 复合材料结构冲击后压缩失效机理与损伤容限的研究现状 | 第27-31页 |
| 1.4.1 复合材料结构面外冲击后压缩试验研究 | 第28-29页 |
| 1.4.2 复合材料结构面外冲击后压缩剩余强度预测方法 | 第29-31页 |
| 1.4.3 复合材料结构边缘冲击后压缩剩余强度预测方法 | 第31页 |
| 1.5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数值分析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31-36页 |
| 1.5.1 复合材料损伤数值分析流程 | 第31-32页 |
| 1.5.2 复合材料单层板本构关系 | 第32-33页 |
| 1.5.3 复合材料层内损伤判定准则 | 第33-35页 |
| 1.5.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退化策略 | 第35-36页 |
| 1.6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36-39页 |
| 1.6.1 研究目标 | 第36-37页 |
| 1.6.2 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 第二章 复合材料加筋板边缘冲击与冲击后压缩试验 | 第39-63页 |
| 2.1 引言 | 第39-40页 |
| 2.2 试验件构型与材料基本性能 | 第40-42页 |
| 2.3 轴向压缩试验 | 第42-44页 |
| 2.4 低速冲击试验 | 第44-46页 |
| 2.5 边缘冲击及冲击后压缩试验结果 | 第46-58页 |
| 2.5.1 不同冲击位置的典型损伤形态 | 第46-48页 |
| 2.5.2 应变分布及失效过程分析 | 第48-53页 |
| 2.5.3 冲击后压缩破坏模式 | 第53-56页 |
| 2.5.4 试验件剩余强度 | 第56-58页 |
| 2.6 试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58-61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三章 复合材料层内损伤分析的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模型 | 第63-89页 |
| 3.1 引言 | 第63-64页 |
| 3.2 二维Puck失效准则预测性能评估 | 第64-72页 |
| 3.2.1 理论失效起始包线分析 | 第65-68页 |
| 3.2.2 复合材料失效准则预测结果的试验验证 | 第68-72页 |
| 3.3 三维连续损伤本构关系 | 第72-75页 |
| 3.3.1 应力分析 | 第72-73页 |
| 3.3.2 损伤状态变量矩阵 | 第73-75页 |
| 3.4 层内损伤判定准则 | 第75-77页 |
| 3.5 层内损伤演化表征方法 | 第77-81页 |
| 3.5.1 网格依赖性 | 第78-79页 |
| 3.5.2 损伤状态变量 | 第79-80页 |
| 3.5.3 等效应力应变 | 第80-81页 |
| 3.6 二维平面应力状态下的CDM模型 | 第81-84页 |
| 3.7 复合材料层内损伤数值模拟分析流程 | 第84-85页 |
| 3.8 算例验证 | 第85-88页 |
| 3.8.1 层合板开孔拉压试验有限元模型 | 第85页 |
| 3.8.2 预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5-88页 |
| 3.9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四章 基于损伤扩展机理的复合材料冲击损伤分析模型 | 第89-106页 |
| 4.1 引言 | 第89-90页 |
| 4.2 低速冲击损伤扩展机理 | 第90-92页 |
| 4.3 层内基体裂纹表征分层方法 | 第92-94页 |
| 4.4 饱和裂纹密度预测方法 | 第94-96页 |
| 4.5 层合板低速冲击损伤响应参数预测 | 第96-103页 |
| 4.5.1 [0_3/45/-45]_S层合板 | 第97-102页 |
| 4.5.2 [45/0/-45/90]_(4S)层合板 | 第102-103页 |
| 4.6 结果讨论 | 第103-104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 第五章 T型加筋板边缘冲击后压缩失效机理研究 | 第106-126页 |
| 5.1 引言 | 第106-107页 |
| 5.2 立筋边缘冲击损伤的引入 | 第107-113页 |
| 5.2.1 立筋边缘冲击损伤特性 | 第108-110页 |
| 5.2.2 立筋边缘冲击损伤的简化策略 | 第110-113页 |
| 5.3 含边缘冲击损伤T型加筋板压缩破坏数值模拟 | 第113-118页 |
| 5.3.1 基于粘接接触的复合材料界面问题分析方法 | 第113-115页 |
| 5.3.2 有限元模型 | 第115-118页 |
| 5.4 有限元预测结果与试验验证 | 第118-122页 |
| 5.4.1 压缩剩余强度 | 第118-120页 |
| 5.4.2 最终破坏模式 | 第120-121页 |
| 5.4.3 应变分布 | 第121-122页 |
| 5.5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122-124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 第六章 I型加筋板边缘冲击后压缩失效机理研究 | 第126-149页 |
| 6.1 引言 | 第126页 |
| 6.2 筋条帽缘冲击损伤 | 第126-130页 |
| 6.2.1 帽缘冲击损伤特性 | 第126-128页 |
| 6.2.2 筋条帽缘冲击损伤的简化策略 | 第128-130页 |
| 6.3 复合材料I型筋条圆角区的层间应力分析 | 第130-136页 |
| 6.4 有限元模型 | 第136-139页 |
| 6.5 有限元预测结果与讨论 | 第139-147页 |
| 6.5.1 压缩剩余强度 | 第139-142页 |
| 6.5.2 最终破坏模式 | 第142-143页 |
| 6.5.3 应变分布 | 第143-145页 |
| 6.5.4 I型加筋板边缘冲击后压缩失效机理分析 | 第145-147页 |
| 6.6 本章小结 | 第147-149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9-154页 |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49-151页 |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51-152页 |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52-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4-170页 |
| 致谢 | 第170-171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