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古建筑周边景观环境现状堪忧 | 第12页 |
1.1.2 传统文化与商业区的矛盾 | 第12-13页 |
1.1.3 人民关注度日益增加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3-20页 |
1.2.1 有关保护的纲领性文件 | 第14-15页 |
1.2.2 国外理论研究 | 第15-17页 |
1.2.3 国内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1.2.4 当前古建筑周边景观环境保护的趋势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4 研究对象的选择、内容与方法 | 第21-24页 |
1.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4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城市商业区古建筑周边景观环境要素、相关理论及原则 | 第24-40页 |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 第24-26页 |
2.2 景观环境定义与构成因素 | 第26-31页 |
2.2.1 景观环境的定义 | 第26页 |
2.2.2 景观环境的构成因素 | 第26-31页 |
2.3 周边景观环境对于古建筑的重要性 | 第31-32页 |
2.4 相关理论 | 第32-36页 |
2.4.1 景观学 | 第32页 |
2.4.2 尺度与街道空间理论 | 第32-33页 |
2.4.3 城市保护与更新理论 | 第33-34页 |
2.4.4 色彩学 | 第34-35页 |
2.4.5 景观视觉分析理论 | 第35-36页 |
2.5 城市商业区古建筑周边景观环境的配置原则 | 第36-38页 |
2.5.1 真实性原则 | 第36页 |
2.5.2 协调统一原则 | 第36-37页 |
2.5.3 更新再造原则 | 第37页 |
2.5.4 对比和谐原则 | 第37-38页 |
2.6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城市商业区古建筑周边景观环境典型实例研究 | 第40-56页 |
3.1 国外典型实例研究 | 第40-42页 |
3.1.1 约克古城墙及周边环境 | 第40-41页 |
3.1.2 伦敦旧商业区 | 第41-42页 |
3.2 国内典型实例研究 | 第42-51页 |
3.2.1 西安曲江唐历史文化区 | 第42-49页 |
3.2.2 周边建筑案例——苏州博物馆 | 第49-51页 |
3.3 既往典型实例的启示 | 第51-54页 |
3.3.1 结合视觉规律进行整体环境的分析研究 | 第51-52页 |
3.3.2 把握好景观要素的整合 | 第52-53页 |
3.3.3 既有环境要素的借鉴和重构 | 第53页 |
3.3.4 注重与周边重点建筑的关系 | 第53-54页 |
3.3.5 发挥古建筑周边环境在城市中的作用 | 第54页 |
3.3.6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展示提供物质空间环境 | 第54页 |
3.4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太原简介及纯阳宫周边景观环境探析 | 第56-74页 |
4.1 关于太原老城 | 第56-60页 |
4.1.1 地貌 | 第56页 |
4.1.2 自然气候 | 第56-57页 |
4.1.3 历史沿革 | 第57-58页 |
4.1.4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58-59页 |
4.1.5 历史文化资源 | 第59-60页 |
4.2 纯阳宫周边景观环境探析 | 第60-73页 |
4.2.1 简介 | 第60-62页 |
4.2.2 周边景观环境现状 | 第62页 |
4.2.3 周边景观环境要素分析 | 第62-73页 |
4.3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唱经楼周边景观环境探析 | 第74-88页 |
5.1 简介 | 第74-75页 |
5.2 周边景观环境现状 | 第75页 |
5.3 周边景观环境要素分析 | 第75-86页 |
5.4 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8-92页 |
6.1 存在问题 | 第88-89页 |
6.2 建议 | 第89-91页 |
6.2.1 视觉控制 | 第89页 |
6.2.2 景观界面要素的把控 | 第89-90页 |
6.2.3 其他设施的配置 | 第90页 |
6.2.4 加强古建筑与周边重点环境的联系 | 第90-91页 |
6.2.5 利用非物质文化提高商业区的活力 | 第91页 |
6.3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附录 图标索引 | 第96-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2页 |